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2:2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41
鲁迅曾在1934年创作的杂文里提到“中国的脊梁”,他形容那些人会埋头苦干,会为国为民牺牲自己利益,所以中国人从未失掉自信力。就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出来的同一年,有个女孩从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了。
女孩的名字叫王承书。王承书的一生不愧于鲁迅笔下“中国的脊梁”,为了祖国的科研工作进步,她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让祖国核技术进步50年,自己却隐姓埋名,神秘消失了很久,现在能记住她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
清朝灭亡时,王承书刚刚出生。她的家族世代有名望,且家境殷实,书香气息很浓,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王承书却并不爱诗词文学,只爱自然科学知识,虽然读书时常常生病休养,但该学的功课,她一点也没落下。18岁那年,王承书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班。
当时班上还有12个男生,王承书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走到哪都格外引人注目。更令人佩服的是,王承书的成绩力压其他人一头,颇有“巾帼不让须眉”气势。随后她拿下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直到抗战爆发她才*南下。
南下后,27岁的王承书嫁给了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张文裕。王承书和丈夫可谓志趣相投,早在结婚前,张文裕就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核物理研究,拿到了博士学位。结婚后,张文裕也鼓励妻子继续进步,于是王承书于1941年飞往美国攻读物理系博士。
张文裕也跟着一起去了美国,担任知名大学的研究教授。而王承书拿到博士学位后也进入美国高级研究所工作,以至于他们想回国时,面临了重重阻碍。王承书先将有关资料分成300多份,陆续寄往中国,随后与丈夫克服困难,于1956年返回了祖国怀抱。
回国后,王承书马上投身物理研究工作,1958年,她接到给研究所分配的大学生讲铀同位素分离理论课程的任务,王承书并不熟悉这些,她一边学一边讲,常常告诉这些后辈切记理论联系实际。到60年代初,王承书又改做铀同位素分离工作。
因为任务的特殊性,王承书只能隐姓埋名,在艰难条件下搞自己之前从未做过的研究,所幸研究有成,她所在的团队提取出了原子弹装料必需的高浓铀,就在那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但王承书并没有因此放松,她继续担任研制大型扩散机工作的总设计师,又主动申请培育核物理研究人才,整天往返于核工厂与科研单位做指导。在物理界,王承书这个名字神秘消失30多年,她的丈夫也从事核物理研究,但两人很少碰面,丈夫也不清楚王承书具体的去向。
两人都成为了中科院院士,但他们家里没有任何高档家具,只有3个普通的书柜以及40立升的冰箱等。他们将后半生全部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又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不给儿女留一分钱。1992年,张文裕去世,两年后王承书也在北京离世,享年82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41
王承书在1941-1944年到美国读物理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1961年为国家开始隐姓埋名从事分离铀同位素的研究。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42
一个人真的想躲起来的时候别人是找不到她的,只能说科学家的思想我们普通人理解不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42
因为她有一个自己的秘密任务,所以她只能隐姓埋名。所以丈夫30年都不知道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