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考语文出现过的文言文试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3 02:1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07: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面的字词。(1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 劳:
10.翻译下列的句子。(2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作者又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分)
12.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再谈谈我们中学生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秦)归至家①,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③数十,得太公④《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⑤以为揣摩⑥。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这里指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因为费用已花光,所以只好回家。②纴(rèn):本义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机。③箧:这里指书箱。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⑤简练:选择。⑥揣摩:研究。
17.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引锥自刺其股( ) ④期年,揣摩成( )
18. 根据你读文的语感,为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2分)
妻 不 以 我 为 夫 嫂 不 以 我 为 叔 父 母 不 以 我 为 子 是 皆 秦 之 罪 也。
19.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成语□□□□就是对苏秦和另一位古人孙敬苦学故事的概括。
21. 结合【甲】文文意,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联。(2分)
上联:苏秦刻苦锥刺股;
下联:宋濂□□□□□。
22. 结合【甲】文,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宋濂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还要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07:01
一)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二)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乎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矜持自负)者,视此省哉!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有盲手道涸溪 道: ②视此省战 省: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译:
②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译:
1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07:02
郑人逃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余幼时即嗜学、苏秦归至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07:02
这是课外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4345957.html?si=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