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知行观和王阳明的知行观有什么区别?正确的知行观是怎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3: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3:39
朱熹重点在怎样求知,所以他老人家提出来的是格物致知,也就是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从字面意思上格物致知传达给世人的是一切真理都在外界,所以要天天去格物到外界去寻找,从这里可以看到朱熹注重的导致很多人被误导,认为他强调的是为了认知而认知,注重理论认知。
然而后来的王阳明也被其观点所误导,所以有了历史上面的“阳明格竹”但是这一格就是七天七夜,没格出什么来,却把自己给格出病了,所以阳明后来对其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后来当无法相信那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时候,无法相信圣人是通过朱熹所提出的方法实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开始反省自己,然后他慢慢的开始自己摸索,后来他创立了---心学。所以当后来他总结了自己的生平的经历,他总结出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提出,很多人也会不解,其实它的意思就是王阳明说的“圣人之道,吾性具足”也是讲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天性条件,但是问题是你要怎么做,然后通过他的实践,被误导迷信所谓的成为圣人就必须按照现在大家公认的圣人提出来的方*作为行动的标准,可是这种行为如同他对朱熹提出的方法的相信到运用被证实不可行,所以他经过自己的摸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实践,最后他创立了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类似的老师只是一个方向的指引,他无法告诉给你一个成功的如同武功秘籍一样的东西,让你得到了你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对于每个人来说,包括我们的老师,成长都必须经历应该经历的,要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勇士,就必须记住鲁迅先生曾今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因为这是发展最需要的。
现在让我感觉到,很多人还处在对老师的迷信,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应该经历的,但是也是死路。如果不反省的话。这就是说,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是身边的人都相信,那么就算自己有点感觉不可信的时候,还是没有这个勇气去怀疑。所以这样一种类型的人是很难做事情切合实际的,也就根本做不到阳明提出的 知行合一 。
其实知行合一本就是在表达我们经常所说道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些现代人通常念叨的唯物主义。所以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创新,首先必须做到如此。。。。
可是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提出这样的要求,最重要的问题到根本上是---我们应该怎么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从发。。这就是每个人要面对的一个难题,绝不是一句话就能够做到的。此话怎讲? 其实这句话的高度概括其实不仅仅只是一句话而已,它代表的是一个整体的人生探索的经历,就如同*这个名字和普通人的名字,从表面上看,咋一看没什么大的区别,名字构成大概就是两三个字而已,可是*这个名字代表的是绝对不仅仅是三个字的重量,你要看到这三个字代表的这个人的人身经历和探索,永不放弃的过程。。。所以很多人喊口号总是那么的容易。其实真正地能力用简单机械的记忆记住某个成功者说过的一两句话,然后表达出来你就会与众不同了,那绝对不可能。这样子的表达仅仅只是人类记忆功能的体现而已并不代表一定有内涵。。
所以,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对朱熹思想探索上面的更深刻的理解和表达。
正确的知行观王阳明说的更具体。。如果您要借鉴的话,还是从这里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