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主要事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3: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6:52
宋君复,浙江绍兴城区小坊口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进私塾读书,两年后转入浸礼会所办小学求学。毕业后考入杭州蕙兰中学。*五年(1916),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先在柯培大学学物理,毕业后,因感我国体育之幼稚,又进入美国麻省春田学院专攻体育。回国后,执教于蕙兰中学,从1926年起,历任沪江大学、沈阳东北大学、xx大学、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主任、教授。
作为中国第一批体育专家,著名体育教育家,宋君复一生致力于中国体育的发展壮大,在xx大学执教期间,分别于1932年、1936年和1948年征战第十届、十一届和第十四届奥运会,成为旧中国唯一一个参加过三次奥运会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主任、副院长。1964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同年,又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著作有《体育原理》、《刘长春短跑》、《女子篮球训练法》、《女子垒球训练法》、《第十届世运会各国著名田径选手电影姿势图》等。
宋君复曾经两次担任xx大学体育系主任,第一次是1932-1937年,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东北大学迁址后,宋君复来到青岛,出任国立xx大学体育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宋君复离开xx;第二次是1946-1949年,宋君复再次出任xx大学体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宋君复前往北京,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后成为北京体育学院系主任、副院长,于80岁高龄去世。对于宋君复在国立xx大学执教时的评价,田广渠(原《新山大》编辑)认为,“他和众多名师如老舍、梁秋实、童第周、王普、傅鹰等共同托起山大的辉煌”。
一、宋君复三次征战奥运会
1、第十届奥运会
“九一八”事变后,**主管体育工作的教育部以国难当头为“由”,拒绝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中国奥委会)的要求,宣布不派运动员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但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却要派遣东北选手刘长春、于希渭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这立即引起了进步力量和体育界人士的愤怒和*。
原任东北大学体育科教授的宋君复,此时刚从沈阳到国立xx大学,而刘长春是东北大学体育科的学生,两人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老师宋君复的强烈感召下,刘长春在《体育周报》上发表声明说:苟于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
后来,中国体育协进会将计就计,在宋君复等人的精心运作下,以刘长春为唯一运动员组团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派遣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当时,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仅有三人,分别是领队郝更生、教练宋君复和运动员刘长春,而代表团的实际领军人物正是宋君复。大赛闭幕后,宋君复与刘长春应世界青年大会的邀请,参加了主题为“九一八事变”的演讲。为了这次演讲,宋君复彻夜准备发言材料。在演讲时,他慷慨陈述,揭露“九一八事变”*,澄清了许多问题。他那流利的英文让与会者陡生敬意。
2、第十一届奥运会
1935年,宋君复奉命筹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次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崔乐泉在《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一版)一书中这样记载:“1935年7月10日~8月20日,在青岛xx大学还曾举行过‘全国体协暑期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是为迎接第十一届奥运会而进行的运动员集训。可见,这类短期训练班多是作为一种临时措施而举办的,它在当时培训体育师资及其他体育专业人才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当时宋君复备战十一届奥运会的集训场地旧址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在现已翻新的运动场外,树有一块纪念碑石,上刻有“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训练场地旧址”字样。1936年,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共有69名运动员,他们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拳击、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的比赛,刘长春再次入选。宋君复对篮球运动颇有研究,除了辅导刘长春以外,还担任了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篮球队指导。在紧张的训练过程中,宋君复又接到通知:他获得了国际篮球裁判资格,至于在这届奥运会上他是否担任篮球比赛裁判,并没有找到记载。
3、第十四届奥运会
1948年,旧中国最后一次组队参加伦敦奥运会,宋君复与王正廷、马约翰、董守义等7人组成遴选委员会,全面负责中国代表团的组建工作,同时出任篮球遴选委员会委员,并作为中国篮球队教练,前往英国伦敦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
二、宋君复与中国首座奥运体育场
1931年,从洛杉矶回国后,宋君复深深意识到了中国体育的落后。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在中国建造一座五星级的体育场,这是宋君复在留学美国期间就有过的梦想。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奥运会主会场的建筑给宋君复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国修建一个具有奥运特点的体育场,就成为他的一个心愿。可以说,没有这个“有心人”,就不会出现中国第一座“奥运”体育场,也就不会有青岛体育场。
1933年将要在青岛召开第17届华北运动会,这使得宋君复意欲建造一座“奥运样式的体育场”的设想水到渠成。是年6月末,由宋君复提供图纸,耗资19万余元费时4个月的青岛第一体育场在汇泉湾建成了。当时宋君复设计的青岛体育场,围墙呈锯齿堡状,气势磅礴,是洛杉矶体育场在“海外”的唯一缩小版。1933年7月,这座著名的奥运建筑正式投入使用,占地76000平方米,可容观众16000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中国体育发展影响深远。
当时宋君复从洛杉矶带回青岛的体育场“蓝图”,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宋君复将洛杉矶体育场临摹下来带回青岛;另一种说法是宋君复带回的就是体育场图纸。青岛体育场与洛杉矶体育场的式样完全相同,只是按原版四分之一缩建而已。
有研究专家认为,仅仅凭借现场临摹,是无法完成建筑的巨细的,更难以掌握从整体中缩小;建筑不仅仅是直觉艺术,仅用临摹根本无法完成。因此,宋君复极有可能是先寻找到了洛杉矶体育场的图纸,才有可能“按图索骥”,但其背后的周折,后人已无法得知。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体育场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跑道——400米篮曲式跑道,直道8条、弯道6条,它是由德国人涤木博士创造的,它的出现给国内“直来直去”的跑道作了终结,是一场“跑道*”。
青岛体育场建成后,立即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体育场。此后,国内许多重大赛事都在此举办。1933年7月在青岛举行的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以辽宁选手身份在青岛体育场参赛,夺得了100米和200米两项冠军,证明他的确达到了国内短跑“顶尖”水平。这个体育场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称为青岛第一体育场。后来,在原址上重新改造,现在为天泰体育场,被用作青岛中能足球队征战中超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