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县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联系方式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8 00:11
邢台县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联系方式:河北省石家庄南部邢台县浆水镇
邢台县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景点简介:
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位于太行山中麓,河北省石家庄南部邢台县浆水镇,盘桓于邢台、沙河、和顺、内丘四县之间,东距邢台市区62公里,距107国道、京(北京)珠(珠海)高速公路62公里,宜沙国防公路和晋冀高等级省道由景区通过。九龙峡景区目前开发总面积64平方公里,从极峰俯瞰群峡,九峡蜿蜒汇向一球型山峰,九龙戏珠浑然天成,九龙峡因此而得名。九龙峡分布有上百个景点,这些景点归纳起来有十大特点,这就是:罕见的幽谷奇峡,迷人的高山奇景,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绿浪翻滚的林海,丰富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的传说。九龙峡被誉为燕赵第一景,人间仙境。
华北最大的石英砂红砂岩峡谷集聚群九龙峡以峰峦叠翠,雄奇峻秀而著称。其间分布有形态各异的峰、峦、峡、瀑、潭、泉、涧、溪,九龙峡景色秀丽奇艳、十分罕见。九龙峡能保持如此完美的神奇天然梦幻景象,这与当地人的信仰、风俗有关,他们认为九龙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是有神灵的,因而刻意加以保护。九龙峡为远古冰川时期形成的峡谷,加上气候和各种自然侵蚀,流水寒彻,共同创造出这一杰作;九龙峡加上各条支峡,共有60余条,其长度都在14公里之间,峡谷最宽不过20米,最窄只有1.5米左右,峡谷幽深,峰回路转,并有天井形多处,形成巨大的石瓮地貌形态,成排的长崖式的板山,如此峡貌实为罕见。
华北落差最大群落最集中的瀑布群九龙峡雨量充沛,泉水流量稳定永不枯竭,谷底流水潺潺,清幽凉爽,风景秀美。这里谷底潭深水碧,由于景区山体成台阶结构,瀑布众多,具有落差大、姿态美的特点,落差超过100米的瀑布4处,成群出现3050米瀑布30多处,是目前华北地区发现的落差最大群落最集中的瀑布群。
太行山最绿最美的地方九龙峡的峰林、草原、云海、日出、彩虹,一幅幅雄伟壮观、奇特迷人的景象,丰茂的植被和森林是九龙峡的又一大特点。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林和奇花异草种类达数百种。奇妙的自然景观、变化多样的森林植被、幽深的环境以及形形色色的稀有动植物汇集成一种难于抗拒的诱人魅力。九龙峡的日出是那样的美丽和壮观,令人心旷神怡。由于九龙峡的局部环境特殊,常见云雾飘游于山腰,流动于千峰万壑之间,或成涛涛云海,浩瀚无际,或与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斓,壮美瑰丽。幽谷泉鸣,鸟语花香,整个景区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壮丽画卷。春天,满山桃花和上百种山花,竞相争艳,可使你领略高山春的气息;夏日,泉水潺潺,清幽凉爽,高山飞瀑,九峡秀谷,一步一景;秋来,满山树上的硕果挂满枝头,黄栌、五角枫将大山妆点得五彩缤纷,让人感到丰收的喜悦和秀美大山的强烈*;冬至,瑞雪飞舞,银装素裹,百丈悬崖上的冰挂令人惊叹不已。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佛教文化支锅岭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呈东南、西北走向。墩台上尚存城楼遗址,在关门内侧两边各存建筑残垣,这里山高陡峭,是通往山西的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千余米千年古夷仪栈道保存完好,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并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九龙峡位于古襄国的所在地,印度的高僧佛图澄曾在此居住。中国《高僧传》记载了襄国大旱,城中堑水源干枯,西域来帮助石勒打天下,居住在这里的高僧佛图澄咒龙求水的故事。他料事如神,千里之外的事情,从手掌中皆可看到,无所不知,遇有强敌,收兵集在师傅寨古庙山寨,咒语让龙宫的九龙喷水,以水淹没敌兵,山寨可随水位升高,帮助石勒在襄国这里建立了后赵国,石勒称他为大和尚。这里还有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传说,如观音度九龙、小白龙和小龙女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小龙女拜观音、板栗的传说等。
丰富的地方农副土特产品和丰厚的地方民俗文化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凉爽宜人,昼夜温差610摄氏度左右,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盛产绿色干鲜果品。苹果、板栗、核桃、柿子、各种杂粮等品质优良,远销国内外市场。多种的山野菜,如:神仙韭、韭菜花、蘑菇、山金针、山薄荷等等,美味可口。这里盛产上千种中药材,如灵芝、首乌、丹参、银花、柴胡、远志等。本地被省科委定为太行山开发示范区,经济沟建设闻名全国,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目前,浆水镇已建成双万亩优质苹果、板栗基地,绿色农业开发干鲜果品曾被定为党的十六大专用果品。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九龙峡人民,民风淳朴善良,吃、住、行、婚、丧、礼仪、节日等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来这里住舒适洁净的农家院,享受丰富的农家特色小吃,美味可口的农家饭,领略浓郁的山乡风情,乐购丰富的地方土特产。九龙峡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科考研究于一体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