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细作与打探情报有何不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5 08: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8:21
读《三国演义》,时常惊叹于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可是细想来,这一次次成功谋划出奇制胜的背后,一定有一些隐性线索的存在,恰如冰山,我们见其一角,便会忍不住思索其海面下的部分,那诸葛海面下的那部份是什么呢?孙子云“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战场上何为先知?那必然便是情报了。
说诸葛手中有一套并且是相当完善的情报系统,绝对不是无关臆测,且看他从初出茅庐到帮助刘备扩充疆土以及与魏吴一次次的交手中,其情报的及时性及其产生的作用。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见孔明,孔明为其分析天下局势:“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且不看孔明给刘备的建议和决策,只看这一番话所透露出来的讯息:曹操克袁绍及之所以克袁绍者;如今曹操的势力及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的势力范围及民情;荆州的地理条件及战略地位;益州的地理环境及国情,刘璋暗弱难守的现状;以及后来呈出的西川五十四州图。试问如此详细精准的情报,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岂是茶馆酒肆道听途说所能提供的?再者说如此乱世,各股势力纷繁变化,若不是千耳千眼,以诸葛亮二十七之龄,单凭一人如何收集出如此及时准确的情报?
再者说,不知细心的读者注意到没有,诸葛亮初出茅庐,除了这个鼎足三分的总方针,他献给刘备的第一条计策是什么?是“曹操于冀州作玄武池以练水军,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过江探听虚实”此处可见有三:一、诸葛知曹操于冀州作玄武池以练水军;二、由此情报便知曹操有侵江南之意,可见诸葛不止有情报来源,且善于分析运用情报;三、“密令人过江探听虚实”可见诸葛重视细作的作用,不做调查不知敌情友情,便不轻举妄动。
若此时,你尚对诸葛亮(此时亦可称蜀方)的情报系统之说还有怀疑的话,我们再来看看在取西川的初期,也就是从张松出川到回川,书中所体现出来的隐性线索。
张松在刘璋处夸下海口,出川说曹操以保西川,实则暗藏西川地图以为私谋。但张松倨傲曹操轻慢,事不谐,并被乱棒打出。狼狈之下,张松连夜出城,并且临时改路从荆州回。便是此时,有人来迎“忽见一队军马,约有五百余骑,为首一员大将,轻妆软扮,勒马前问曰:‘来者莫非张别驾乎?’松曰:‘然也。’那将慌忙下马,声喏曰:‘赵云等候多时。’松下马答礼曰:‘莫非常山赵子龙乎?’云曰:‘然也,某奉主公刘玄德之命,为大夫远涉路途,鞍马驱驰,特命赵云聊奉酒食。’言罢,军士跪奉酒食,云敬进之。”之后便是云长玄德等次第相迎,鼓乐殷勤,待之甚是敬重。张松志得意满,自谓得遇明主,回蜀后便进言刘璋引刘备入川,为刘备占领西川做好了一切前期准备。
试看张松从出蜀、入许都、再从许都连夜出城,时间堪称紧凑,并且取路荆州又是临时起意,但显然刘备一方早有准备,一方面是张松的行程尽在掌握,另一方面,张松的品行以及私心,诸葛显然也是了如指掌,且有针对行事,投其所好,才使得张松心甘情愿为刘备所用,一心一意为刘备谋划,甚至后来葬送了性命。如此看,若不是对西川对许都多加注意,安插细作,又如何得到这些消息?又如何能顺利占得西川呢。
其实细看来,诸葛的情报网覆盖的绝对不仅仅是西川,比如东吴使美人计一节,周瑜以和亲之名,诱使刘备前去东吴,以为只要刘备入其榖中,便杀剐随意,夺回荆州更是不在话下。诸葛亮呢,偏要刘备应下,去那虎口里走一遭。刘备是“怀疑未决”“怏怏不安”。在《用间篇》中,孙子说到:“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诸葛亮是万万不肯做这“不仁之至”之人,担这“非主之佐”之名的。但将计就计固然好,可是以主公涉险,不能不说是一招险棋。这里诸葛说了,险棋不怕,咱有锦囊。
看看锦囊妙计第一计,一面以士兵大肆采买婚礼用品造声势,一面教玄德去拜访乔国老。“那乔国老乃二乔之父,居于南徐”,我们看看乔国老在整个和亲中的行事:
“乔国老既见玄德,便入见吴国太贺喜。国太曰:‘有何喜事?’乔国老曰:‘令爱已许刘玄德为夫人,今玄德已到,何故相瞒?’”
“乔国老曰:‘老夫已知多日了,今特来贺喜。’”
“乔国老曰:‘若用此计,便得荆州,也被天下人耻笑。此事如何行得!’说得孙权默然无语”
“国太不住口的骂周瑜。乔国老劝曰:‘事已如此,刘皇叔乃汉室宗亲,不如真个招他为婿,免得出丑。’权曰:‘年纪恐不相当。’国老曰:‘刘皇叔乃当世豪杰,若招得这个女婿,也不辱了令妹。’”
“国老曰:‘玄德宽心。吾为公告国太,令作护持。’玄德拜谢自回。乔国老入见国太,言玄德恐人谋害,急急要回。”
可以说,若没有乔国老如此从中周旋,也许周瑜美人计便成了,而如此全力回护,若只归结为老人家古道热肠,是否过于牵强呢,且,诸葛如何知道乔国老居于南徐?又如何有把握此事中乔国老便一定亲刘,保刘备性命、成刘备之美?若没有把握,诸葛又如何会使刘备轻身涉险呢?此事和张松出川一样,无一言说明诸葛已知什么,可是一计计环环相扣下来,那些*线索便步步呈现,事事在诸葛算中,皆因事事在诸葛眼中,可见纵罗贯中不明言,细心地我们,也可发现,在那字里行间隐藏的蛛丝马迹,诸葛手中握有情报系统这事,应该比司马昭之心还司马昭之心了吧。
这般线索还有很多,比如诸葛亮智取三城中:
孔明曰:“吾自有计。此处西连天水郡,北抵安定郡,二处太守,不知何人?”探卒答曰:“天水太守马遵,安定太守崔谅。”
还有姜伯约归降孔明中:
孔明惊问曰:“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告曰:“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唤安定人问曰:“姜维之母,现在何处?”答曰:“维母今居冀县。”
如此对答,看似自然,但是唤之立答,且回答讯息详尽周全的探卒放到今天,那一定是老情报人员了,想来当时也是诸葛用着顺手的。这里我们要向诸葛学习,见微知著,见一便知十、知百,见其用便明其训。在这些微小的端倪和看似平常的表象里,发现那渐渐清晰的脉络和渐渐浮现的冰山。书读如此,趣味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