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6 00: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1 20:15
站在心理角度分析不幸的婚姻
是否需要换一个人
「和自己相遇、相处、相爱相杀。」
01、和谁结婚都一-样?
网上有个博主讨论了一个不少人纠结的问题:和谁.结婚都一样吗?她以自己的母亲为例。
从博主记事以来,母亲脸上很少有笑容,过得很不幸福。
后来他们离婚了,母亲现在二婚的叔叔,与父亲是截然不同的人,很照顾她的情绪和感受,母亲变得开朗起来。
从母亲明显不同的两种婚姻状态,博主得出的结论是:和谁结婚,真的很不一样,并劝说大家一定要找到那个“对的人”。
这种思维模式也是比较普遍的。
不同的人,意味着不一样的外形、性格、经历、观念、眼界、格局,拥有着迥异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也意味着将带来完全不同的客体经验。
02、*感的提升
二婚丈夫恰好弥补了她数十年的空洞和匮乏,感受到“被滋养”的母亲,重焕新生。
这其中会有两个方面的心理变化:
01.*感的提升
通过拥有伴侣,似乎拥有了他的一切,尤其是那些格外吸引人的特质,正好是自己所缺乏的。
二婚丈夫的事业、财富、情调、魅力,让母亲浑然一体地错觉为自己的一部分。
那种被拓宽的自我*感,是让她感觉良好的原因之一。
03、客体经验的转变
02.客体经验的转变
在亲密关系里,客体经验很容易被内化,因此被摧毁或者被治愈的案例比比皆是。
一边是日常交流的忽视与淡漠,另一边则充满包容与宠爱,一边可能唤起的是早年创伤,另一边则是对创伤的抚平。
如果结婚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对象,那么和谁结婚,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可惜的是,这种逻辑存在重大bug:
①概率低,幸运儿总是少数;
②TA可能随时离开,*感和好的客体经验,会瞬间化为泡影;
③TA被用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几乎等同于一件工具,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被看见,在这样的关系里,爱几乎不存在。
04、婚姻是投射
更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结束了一段自认为糟糕的婚姻,进入下一段婚姻之后,仍旧过得不幸福。
一个来访者,经历了三次婚姻,换了三个不同的人,却每一次都经历了被家暴,遍体鳞伤,身心俱疲。
他们在玩一个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游戏。
由于重男轻女,女人从小不被父亲待见,唯一能引起父亲关注的方式,就是调皮闯祸,然后挨打。
带着这样的烙印,进入婚姻之后,被家暴既成了需求,又成了*。
05、和谁结婚都一-样
也就是说,无论她的丈夫是什么人,最终都会被她改造成一样的人,收获同样的婚姻结局。
亲密关系,总是避免不了被人当成呈现和释放过去伤痛的最佳舞台。
我们带着各自的伤痛,互相投射着不同的内容,构成了婚姻的场域。
离婚换人可以解构掉这个场域,但未解决的创伤和痛苦,还将在新的场域里重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和谁结婚都一样,最终都是和自己相遇、相处、相爱相杀。
06、向上延展
明白了这个原理,就不难理解那些和谁结婚都幸福的人,与其说婚姻经营得很好,不如说他们很擅长“搞定”自己,借由亲密关系这面镜子,去看见、理解更真实的自己。
①向上延展
搞明白渴望从对方身上学习和发展的特质,让伴侣成为你的”最佳老师”,而非被吞噬和融合的一部分。
对博主母亲来说,有情、有趣、有才、有钱这些特质,可能正是她自己想要拥有的,这就是她的一个成长目标。
07、向下修通
②向下修通
有能力探索和修复心理创伤,这些是我们在关系里投射的主要内容,也将决定着婚姻的基调。
自我成长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通过觉察和自省,保持对投射的节制。
婚姻是在注定投射的场域中,能够节制双方的投射内容,在不是太臭的空间里,更多地获得温暖、亲密、安全这些实际的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来抵御部分的存在性的孤独。
被家暴的来访者,如果能够节制自己的投射,她的第三段婚姻,也许就不会走向悲剧。
08、爱的能力
③爱的能力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
不成熟的爱是因为需要所以爱,而成熟的爱是因为爱所以需要。
彼此都作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人存在,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没有权衡利弊、互相利用,这样的关系才是滋养的。
就好像学会了游泳,换一个泳池也能如鱼得水一般练习爱的能力,换不换对象都能把握幸福的主导权。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婚姻并不等于爱情,但是装着爱的婚姻才是最好的状态。
任何关系最终指向的都是自己,希望你能成为那个左右婚姻幸福,而不被婚姻左右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