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9:4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15
此诗句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中,全诗“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而辛弃疾为什么提倡砍了月宫的桂花树?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可以看出作者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结合作者当时写此诗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是接神话故事吴刚伐桂,来表达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所以才提倡吴刚伐桂一解“千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16
“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每到中秋月明之夜,抬头望月时,都仿若能看到月宫中的嫦娥仙子,一只捣药的玉兔,还有一位在砍树的吴刚……
四大名著《西游记》里,嫦娥仙子曾2次出现,一次是天蓬元帅酒后调戏月宫嫦娥仙子,被纠察灵官发现,天蓬元帅被贬下凡,成为了猪八戒,追随唐僧西天取经,功成后又被如来佛祖封为“净坛使者”。
另一次是月宫中的玉兔精私自下凡,欲取唐僧真阳,成为太乙真仙,长生不老,孙悟空发现*,一番打斗后,玉兔精被及时赶来的太阴星君和嫦娥仙子救走。
在中国的老故事里,谈到吴刚,称他是一位身强体壮,却没有耐心的一个人。吴刚浑身是劲,学铁匠手艺嫌热、学裁缝又嫌麻烦,后来直接回家种田去了。
随着一年一年过去,吴刚又觉得种田过于单调,还很劳累。他看到有人在求神拜佛时,忽然觉得做神仙是件潇洒又光彩的事。这次,吴刚下定了决心,要找到老神仙,拜他们为*。一天,吴刚在一棵老松树下,遇到一位白发飘飘、有仙风道骨的神仙,就想拜他为师。
吴刚追随老神仙在深山中采药一段时间后,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乐,就请老神仙,带他去月宫中看看。老神仙作法带着他来到桂花树下,看到月宫中有些冷清,吴刚又想赶快回到人间。老神仙告诉吴刚:月宫中上来容易,下去时却得自己成仙后飞回去。
这个故事是关于吴刚正能量的传说。相传,吴刚向老神仙学艺后,有一年家乡咸宁一带,突发瘟灾。为了救治乡情,吴刚在山里到处寻找药材,都不能破解瘟灾。吴刚治病救人的精神,感动观音菩萨。于是,菩萨托梦给吴刚,月宫中的桂花树可治瘟灾。吴刚砍下桂花树,救了百姓。可自己也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也挺钦佩这个年轻人,就答应了他,如果能将桂花树砍下来,就可以将此树带回人间,造福更多的百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16
因为月亮上的广寒宫别的植物生长不了,只有桂花树能生长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17
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18
关键是砍不折,所以提倡,关键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砍了有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