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3 23: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2:52
学习,管理国家的学问从此产生;管理国家的学问,是学习的实施。
出处:南宋·张孝祥《衡州新学记》
原文:
先生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歴有二事。
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タ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
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样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白话译文: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
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
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必达到这个地步;
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通晓*,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
写作背景:
《衡州新学记》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创作的一篇散文。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为女真金朝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赵构(即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在南宋与金朝常年对峙的风雨之中,发生了百姓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情况。张孝祥之父张祁亦率母领弟避难移居至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
绍兴二年(1132年),张孝祥出生在明州鄞县桃源乡(今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方广寺的僧房中,并在鄞县生活到十三岁。
由于孝祥伯父张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张祁仅任小官,张家在鄞县又无田产,因此较之于陆游,朱熹,张元干等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足的同时代文人境况不同,张孝祥是在贫苦中成长,如王质在《于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书舍人奋起荒凉寂寞之乡”。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府、静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次年在芜湖病逝,年仅三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