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7:2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18
古代*死后,朝廷会根据平生的业绩贡献赐予一个称号,就叫“谥号”,然后死去的大臣就会被称谥号,而不在使用名字了。谥号最初亲王的谥号是一个字,郡王的谥号是两个字,后来康熙年间,重新规定,王储的谥号一律在封号上加一个字为谥,王公贵族则是皇上钦定的,以两个字为标准,但是其余大臣*则没有谥号。
秦始皇时期取消了谥号,他认为把“皇”和“帝”连起来的称号就是比上谥的意思更好,更符合自己的气质跟地位,后来的历朝历代也就开始沿用。西汉恢复谥号的使用之后,谥号的字数也是不断叠加,后来几乎发展成了一个谥号恨不能全添上褒义词,明朝皇帝谥号有十七个字,清朝皇帝谥号有二十一个字。
古代的谥号有三类,一类是赞美表扬的美谥,一种是批评责怪的恶谥,第三种就是表示哀悼的平谥。谥号是在死后由别人予以评定,所以谥号有一种评判的寓意,相当于对此人一生的盖棺定论。譬如,楚怀王中的“怀”就是一种美谥,表示仁慈。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一九二六年身亡后,就被赐谥号“王忠悫公”,“悫”是诚实的意思,也是对王国维人品的肯定了。
谥号的册封在不同时期也有等级区别,周朝规定只有皇帝,各诸侯和卿大夫以及夫人可以有资格获封。汉朝规定凡生前封侯的都可以有谥号,唐朝是规定三品以上的*可以获封谥号。而一般的学者,文人的谥号则来自亲朋好友,属于私谥,与皇上御赐的不是一回事。
唐宋时期还有个议驳制度,就是王公贵族,大臣死后皇帝获封的谥号与生平不符,就可以反驳回在要求重拟议一个,明清时期谥号是由礼部拟定,一般会多拟几个,然后再有皇上挑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19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19
可以享有谥号;谥号代表着这个人生前的功绩,可以反映出他曾经做出的成就,代表着他一生做出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不同的贡献获得的谥号也不同。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20
是有的,谥号是指古代皇帝对死者一生的评价,按古代礼节,只有一、二品的大员,才能享受谥号的待遇,和追赠官职、现在追赠烈士的性质是一样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20
不能。有谥号的职业是皇帝,除皇帝外,其他人不会有谥号;意义是根据皇帝这一生,起个与他这一生相关的谥号,相当于对皇帝一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