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7:2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10:30
看过古装剧的朋友一定对“圣旨”不会陌生,每到紧急时刻往往会有圣旨出现。而太监与圣旨往往又是标配,皇帝的圣旨基本上是以太监代为传达的。在我们的印象中,太监前往传旨时往往会说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后便开始宣读圣旨的内容了。古装剧常出现的“皇帝圣旨”,蕴含了哪些被人为忽略的冷知识?
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圣旨”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中。其中说道:“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在古代社会,皇帝向臣民宣布命令时为了显得郑重往往会通过“圣旨”这一中介。宣读圣旨的人便成为皇帝的信使,受到别人的敬畏。因此,圣旨便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
其实圣旨也是分等级的,面对不同的宣读对象,圣旨的轴柄也是不同的。
宣读对象为一品大臣,轴柄为玉;
二品则为黑犀牛角轴;
三品则为贴金轴;
四品、五品则为黑牛角轴。
另外,圣旨的材质也是非常考究的,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则为祥云瑞鹤。
圣旨作为皇帝权力的象征,因此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做些防伪处理也是非常必要的了。在圣旨的两端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除了皇帝下达命令外,在封赏有功*和赏赐爵位名号时也会颁布一些诰命、敕令,而传达这些旨意的载体就是圣旨。不同等级的*有不同颜色、形质的圣旨,因此对于*来说,拥有圣旨的种类、颜色越丰富,代表*的品级越高。
这种情况在清代最为普遍,只要是五品以上的*,色彩显得十分斑斓,其中颜色种类最丰富的是七彩圣旨。但是,五品以下的*圣旨色彩则显得非常单一,往往是纯白绫。
我们一般误以为古代的圣旨开头都会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不然。在不同时代,圣旨的格式也是不同的。
如在最初的时候,圣旨的开头往往会写诏曰、制曰。但是制曰、诏曰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诏曰则为皇帝口述,旁人代写;如果是皇帝自己写的则为制曰。
我们不妨来看看汉代的圣旨格式。以《汉书·黄霸传》为例,其中说道:“其以贤良高弟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结尾则会说“如故事”几个字。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门下省成为发布诏书的机构,因此诏书的开头便写道“敕门下”,当然也有称呼“敕某”。至于结尾嘛,一般会说“故兹诏示,想宜知悉”、“布告中外,提朕意焉”等等。
到了宋代,“圣旨”的称呼也变得较为普遍。如宋人岳珂说:“国朝所司承旨之别;乘舆称圣旨,中宫称教旨,储闱称令旨。”也就是说,在宋代,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圣旨”;皇后发布称为“教旨”;太子发布的命令则称为“令旨”。划分的如此仔细,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10:30
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常看见太监拿着带轴丝质面料的圣旨,无论是谁赶快朝着下跪听旨,面容恭敬,态度端庄。圣旨也是中国古文化的一面。
诏书是皇帝的旨意。在古代社会,为了在皇帝向臣民发号施令时显得庄重,他经常使用“诏书”这一媒介。因此诏书成为皇帝权力的象征。事实上,圣旨的等级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阅读对象,圣旨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对象为一级大臣,柄为玉;二级为黑犀角轴;*为镀金轴;四、五级为黑犀角轴。诏书的用料也非常考究,都是用细丝做的,图案是祥云祥鹤。
作为皇帝权力的象征,诏书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做一些防伪处理。在法令的两头都有飞扬的银龙作为防伪标志。除了皇帝的命令外,有些法令也会在奖励有功*和头衔时颁布,而传达这些法令的载体就是诏书。不同级别的*有着不同的诏书颜色、形状和品质,所以对于*来说,诏书的种类和颜色越丰富,*的级别就越高。
在不同的时代,法令的格式也不同。例如,在诏书颁布之初,有诏曰和制曰区别。如果是诏曰,那是皇帝口授,别人写的;如果是皇帝自己写的,那是制曰。人们常常“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读句子。其实应该这样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里暗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生活,另一个是运气。
皇帝被称为天子,意思是天为父,他是天命,代表着天堂对世界的管理,天子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天意。这样,皇帝的头顶上就存在着一种超越性的“天堂”来约束他的权力,所以皇帝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10:31
圣旨的材质也是非常考究的,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则为祥云瑞鹤。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10:31
比如对后宫嫔妃的封位圣旨,里面有多妃位辈分是值得考究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10:32
古装剧常出现的“皇帝圣旨”,圣旨也是分等级的,面对不同的宣读对象,圣旨的轴柄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