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08 02:2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1:42
刘墉作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臣,给人一直都是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正面形象,特别是和纪晓岚联手智斗和珅、诙谐“调戏”乾隆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历史上的刘墉果真如此吗?
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便从儒家经典中吸吮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营养,这些被称为“士”的读书人又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官僚队伍中去,因此,这些人的气节如何,直接关系到封建统治集团的整体素质,从而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在现实社会中,真正能做到为民请命的封建官吏,实在是少之又少。刘墉早年以清官的形象,一直声闻天下,《刘文清轶事》中记载:“刘文清任外吏时,清勤刚正,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而自从进入*机构后,却来了个一般八十度的大转弯,变得圆滑世故。
实际上,当时的许多大臣也大多和刘墉一样无所作为。如刘墉的好友、协办大学士朱珪也采取的是滑稽自容,朱珪晚年喜欢经常闭目养神。门生故吏来看他,他总是倚靠着桌子坐着,用拐杖支撑着脑袋,他与人谈话也不睁眼睛,说话喜欢诙谐。
像刘墉、朱珪这种处事方式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其出现自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由于封建*主义*集权在雍正乾隆年间极端强化,臣下追求令名的思想也大受打击。雍正帝就担心官僚沽名钓誉,不能实心实意为自己效力,所以公开反对官僚好名。他曾经训诫臣下说:“为臣不惟好利,亦不可好名。名之与利,虽清浊不同,总是私心。”
这种现象到了乾隆朝更是进一步深化,乾隆帝对臣僚的好名习气防范超过雍正帝。在他看来,臣僚好名即有碍与朝廷吏治,也不利于维护*权威,所以他对习染者每每严辞训诫,甚至不惜大开杀戒,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警告陕西巡抚陈宏谋说:“嗣后倘不思痛改前非,遇事苟且掩饰,仍沽名邀誉之恶习,必不能逃朕洞鉴,思再邀宽典也。”
然而,好名作为士大夫的一种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很难在短时间内整饬见效,乾隆帝因此阐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即本朝无名臣。他说:朕以为本朝纲纪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为什么?因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这也是国家的社稷之福。
乾隆帝“本朝无名臣”之说,从理论上断绝了士大夫“名垂青史”的人生理想,暴露出其十足的垄断荣誉,*天下的*心态。
出身清官、名相之后的刘墉,对名的追求本应该比别人更强烈,但在乾隆极端*君主意志支配下,也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名心。这就是刘墉个性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长期受乾隆帝宠爱的原因。“伴君如伴虎”,君臣间的相处需要一点艺术,刘墉可谓深得此道之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1:43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19]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1:43
刘墉不仅是*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17]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