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07 16: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7:08
导语:据史料记载,在北魏建都于此,大同就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文化、军事中心。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大同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我曾经去过山西省内的许多地方,自认为山西是很大的:西有黄河,东有太行……南北方言差异很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不同的民风民俗,形成鲜明对比……然而,看看恰似雄鸡的中国地图(还不说那片美丽的海棠叶),再想想如此大的世界、浩瀚的宇宙,山西又是何其渺小……
自三岁离开故乡,十七岁回到故乡求学,自己在雁北地区留下足迹。故乡有童年,大同有少年。虽然我不怎么喜欢大同,但是对于我的少年,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至今魂牵梦萦在我的心头。
不必说应县的塔林公园,苍松翠柏,举世闻名的应州塔,还有曾经名誉雁北的应一中;也不必说太原的迎泽公园,高大的槐树,美丽动人的汾河,在山西省名列前茅的太原五中;更不必说这从童年到少年学习生活了十多年的大同,绿油油的农田,忙碌碌的工地,繁荣的市场经济,还有读书时间最久的学校……单单就是这刚刚兴建的十里河公园在春天里就让人思绪万千……
雁北也无非是这样,盛开的杏花,烂漫的时节。(在山西的曾经行政区划中,将雁门关以北地区称之为雁北地区,即今天的朔州市与大同市所辖地区)。身在其中也似骄阳似火的夏天。漫步在春色盎然的小路上,此情此景,难免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感觉。
应县的塔林公园贵在“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佛宫寺释迦塔,那是自东汉传入佛教,开始兴建木塔,唯一保存至今的大型木结构建筑;太原的迎泽公园在于那得天独厚的省会城市的优势,山西省境内一条最大的汾河从那里流过;而这大同兴建的十里河公园,那么自然就在于那十里河了。
十里河,对于我再熟悉不过了,她和我的少年是不可分割的。众所周知,大同是一个以煤炭为产业经济的城市,作为一个产“黑金”的地方,她的环境是可想而知的:朔风呼呼,漫漫黄沙……不过这在黄土高原上,或者华北,已经成为了普遍。
自北魏建都平城,由于统治者对佛教所谓“崇拜”,所以在大同的武周山倾尽财力物力人力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我认为,那时经常发生战争,哪怕是冷兵器时代,过多的杀戮,生灵涂炭,让人民饱受战争的蹂躏,骨肉同胞之间的生离死别……统治者为了迎合人民对“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佛祖的崇敬之情,也为自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为“建造石窟,济世安民”的虚荣之心,以让当世以及后人对其赞誉有加……殊不知,当时的劳动人民不但没有享受到那份殊荣,我想反而是不知害苦多少人民群众,却满足了得意了当时的统治者以及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世界处于有规律可言的运动之中,这种“规律”是客观必然的吗?回首历史,日本在上世纪的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中国人开采大同的煤矿,强大的劳动负荷不知累死多少人,因而有了见证日寇罪行的“万人坑”!目前日本又像上世纪侵华时期之前陷入那样的经济危机,而我们又像*之后那样的“建设”……可谓异曲同工。
十里河的历史也算是很久了。我自己学识尚浅,仅仅一己之言,我认为她是靠武周山上的积水以及那些深挖的煤矿下抽上的地下水而成为其源的,然而更多是靠沿河两岸的电厂以及那些大大小小的各色工厂排放的'污水……十里河经过御河流入了“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红色女作家丁玲笔下的那条因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闻名的桑干河,那条童年里流经雁北地区的故乡之河,她大致东行,经过张北地区,汇入官厅水库,流入海河,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逐流婉转,最终注入了渤海湾……只讲一句:“桑干东流去,浊者清自华”。
大同一直想依靠煤电带来的经济基础来推动文化、*,建造一个“追忆魏都平城”的园林城市。不断的进行“城市改造”,我也不知道他们要在这“空虚的地壳”上建造怎样的一座城市,这要是给现代中国史留下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篇华词?然而,民以食为天,人民群众离不开衣食住行,中国的人均耕地本来就少的可怜,他们还要无情毁灭。在满足物质温饱后才会追求精神享受,当然对于某些,“英特纳雄耐尔”早已实现了,大同世界……
建设了古城也不会再有古代那种实在的军事价值,也不会增添明清那种北方重镇的威严。无非就是这空虚的城市增添一点符号。不知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家,怎么书写他们的*名片……还有大多数的所谓人,他们的人生性格怎么和这里这般如此善变?没有朴实,没有善良,更多是勾心斗角,充满了“阶级斗争”色彩。
今年就要高考,也许改变人生就在这一年,为了潜藏内心多年的宏愿,也得努力奋斗这最后一个月。读过《尚书》中的一句:“道洽*,润泽生民”。这八个字,它回答了关于天人、生民、社会、*、以及*存在的合理根据等根本性问题,是中华原典*学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源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中国哲学的人本精神,为古代中国社会*垂范,体现中国自古*的民本思想。今日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原始*主义在新世纪的“遥接”。从"道洽*,泽润生民"到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也正是中国*文化的思想谱系。
我认为从汉武帝到清末,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中国从那时起通过一系列人才竞争,特别是隋文帝建立的“科举制度”,让许多认识世界并且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改造世界,这比西方的封建制度要开明的多,说我们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也仅是从马克思主义而言的。归根到底,无论怎样的应试教育,无一不把中国自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展现出来: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英特纳雄耐尔何时才能实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世纪同行,只为大同世界。
谨以此文 ——憧憬,我的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