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的定义和从哪些角度来看择业和就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1:3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28
其实择业和就业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如果就业就是为了力求目前生活安稳,能够独立,而择业则是为了兴趣而宁愿等待,其实无所谓好与坏,各有利弊。但是不管怎样,都要明白自己的生存条件,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要去怎样选择,而是客观环境*迫你不得不这样选那样做,只要不产生反感,能够开开心心生活下去,我个人觉得怎样选择都可以。
所谓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择业者不仅要考虑到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择业观的特点
1、时代性。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就有不同的择业目标,可以说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但毕业时必须服从国家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位选择”的模式已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许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找寻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2、主体性。从横向比较来看,大学生择业群体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两缺乏、一中心”的特点,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最积极、最富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留思想;敢说、敢想、敢干;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斗争经验;常常以崇尚自我为中心。大学生择业群体的这些主导特征,构成了大学生择业群体像,并制约着他们的择业观。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①
3、差异性。大学生择业观因大学生分布的地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男女性别不同、需求重点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大学生就业去向有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本地与外地等差异;从学科专业来看,大学生学习有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领域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上,二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上。比如,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时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或考研专攻学业,或考“托福”以向外谋求发展空间,或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为民奉献热血青春等。
参考资料:http://lxdabc123.blog.163.com/blog/static/203986312007515111510602/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2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世界一流的商学院毕业生在我这里受到的待遇也是一样,并不会比没上过大学但有实践能力的人薪水高。(比尔·盖茨)
选择你想要发展的大方向,一定要亲身去实践,我们害怕的不是犯错误,而是不犯错误。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迷惘,绝大多数人都 在是工作5年后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
工作大致分两类,一是管理类,二是在某一领域内的专家级水平。这要在你的实践中得出结论。最好在工作的前3年之内确定出自己所要选择的方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29
择业和就业广义上没有区别,狭义上解释,择业正在找工作,是进行状态;就业是已经找到工作,是结束状态。
另外,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自主择业和推荐就业的区别呢?
自主择业是指你通过自己或家人的关系或努力,寻找到工作岗位
推荐就业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发布公告,在你选择的情况下,给予你提供报名面试的机会,最后落实工作岗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30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