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优美片段和阅读心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1: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2:08
阅读心得:
在看完了【活着】的书之后,我预备看看电影拍得怎样,在观看了半部电影后,觉得电影和书给人的感觉有出入,为了避免破坏原著给我带来的影响,我放弃了电影,准备说说这本书。
先别着急着直奔主题,慢慢来,节奏放慢一些。这篇小说的节奏就是慢的——却也不能算慢,作者用缓慢的节奏将福贵漫长的一生写成了短小精悍的八万字,并且精彩得让人舍不得放下,这是非常厉害的。
先说我为什么会放弃电影,电影和原著的情节并没有什么不同,难道看了电影之后,对于原著的评价还会受到影响吗?答案是会的。一篇小说给人带来的心情和感受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这部小说呈现给人的意识,不要小看了这个感受,认为这是很肤浅的东西,人人都有嘛,见仁见智而已。一个人对于小说的感受是完全由作者来控制的,就像一个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给我一个身心健康的婴儿,我完全可以按照我的想法把他培养出医生,律师,教师,艺术家,杀人犯,小偷。(环境决定论),而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环境就相当于小说中的“文笔”。
我记得有人提过一个问题,文笔不好,写出来的小说会好看吗?很多人回答说文笔不好没有关系吧,只要故事好就可以了呀。这是不对的,故事好而没有文笔就像一个程序员有好的创意却跑不出一个好代码一样不靠谱,好的行文风格甚至可以弥补故事的不足。读者的想法方向会被作者特意设定的思路带动,直截了当地影响了读者的感受,也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在看了三章后还有无兴趣读下去。
【活着】的行文风格是简朴的,通篇下来都是一位老人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读者们诉说自己的故事,一个除了前二十年只知道吃喝豪赌,挥金无度,其余的一辈子都在受苦的老人家很难说得出来华丽的词藻,于是这便奠定了小说的基调,无华甚至是不讲究的————老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的词藻不适合这部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不是大事,添了进去反而容易只写个皮子,把读者眼球吸引走,没味儿。而余华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很随意的挥洒,信马由缰,既不顾虑也不考虑(或者说是没有顾虑活着考虑过的痕迹),最终写出了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好故事。
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下的讲诉很冷静,是没有感情的。这种冷静很漂亮,因为福贵是不用评价并且不涉及爱恨憎恶的,掺杂了个人感情进去反而会砸了了这部小说。福贵自己的讲诉也是没有感情的,冷冷清清的,流畅地说完了自己的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后心理堵得难受,于是本能地想寻找一个原因解释这种情绪,是因为福贵遭受了这么多的苦难但是依然坚持活着?或者是看到这个世界是怎样将一个个小人物的最细微的理想粉碎?有些假大空了,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向来如此,这就没什么意思了。文学中从来不缺比惨文学,也不缺对这个无情世界的控诉,这小说的内核整个是非常悲观而接近道家的。
就像我之前说的一样,这部小说非常冷静,冷静的漂亮,因为其中的福贵是不需要评价而且不涉及爱恨憎恶的。仁与不仁,善与恶,生与死,幸与不幸,爱与不爱,这对“道”来说,是没有区别的,一切都要归于混沌,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因为我们在单纯地活着。
每个人都有故事的。福贵老了之后,和他的老牛福贵相依为命,“福贵啊,你头发白了!”这句话一直在小说中出现。对啊,我的头发白了,我走在老街上看到的是一张张岁月腐蚀的脸,深深的皱纹如同天堑般的沟渠,在曾经狂傲稚嫩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时间的烙印,这才知道什么叫老泪纵横,我银白的头发记录的是我过往和曾经。在巷子一边闲闲抽着香烟的老人,在烟雾缭绕中度过看似无事平静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