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要运用修辞手法45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1:3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14
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了,我就连忙蹿进厨房里,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一般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把那个粽子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会剩下几颗糯米粒给鸡吃,看着大公鸡的贪吃样,我也被逗乐了……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端午的粽子: 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节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习俗很多,而我记着的不多。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会把五色的丝线拧成细绳,很长很长。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说,是奶奶第一个来到我的身边。贴符。每年,门框上都要贴符的。有的是用单色的黄纸折的,有的则是用五色纸编的。奶奶也曾经教我折过,到现在已经淡忘得一干二净了。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样的习俗:地里也埋百索子。那时,奶奶说,埋在地里的百索子会变成花蛇,保一年丰收。虽然我很顽皮,却从来没有挖过那些“蛇”,害怕它们出来咬人。后来才知道,那是老人们瞎编的故事,用来哄小孩,怕破了“迷信”。再别的习俗我真是记不起来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来个粽子却不能忘记。粽子包起来不太容易,必须把粽叶折好,否则会“露馅”的。虽说难包,种类也不少:大米包的红枣粽子,小米包的蜜枣粽子,还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煮粽子要用大锅,时间也得很长。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还是不给我吃,太难熟了。刚刚出锅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饱了,才知道舌头上起了泡。马上,这些喷香的粽子会被放进盛满凉水的盆里降温,那时我早已吃饱了。后来的许多天,一日三餐总会有粽子的。街上卖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来没味。这叫什么粽子,简直就是水米糕。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绪,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了,我就连忙蹿进厨房里,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一般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把那个粽子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会剩下几颗糯米粒给鸡吃,看着大公鸡的贪吃样,我也被逗乐了……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端午的粽子: 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节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习俗很多,而我记着的不多。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会把五色的丝线拧成细绳,很长很长。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说,是奶奶第一个来到我的身边。贴符。每年,门框上都要贴符的。有的是用单色的黄纸折的,有的则是用五色纸编的。奶奶也曾经教我折过,到现在已经淡忘得一干二净了。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样的习俗:地里也埋百索子。那时,奶奶说,埋在地里的百索子会变成花蛇,保一年丰收。虽然我很顽皮,却从来没有挖过那些“蛇”,害怕它们出来咬人。后来才知道,那是老人们瞎编的故事,用来哄小孩,怕破了“迷信”。再别的习俗我真是记不起来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来个粽子却不能忘记。粽子包起来不太容易,必须把粽叶折好,否则会“露馅”的。虽说难包,种类也不少:大米包的红枣粽子,小米包的蜜枣粽子,还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煮粽子要用大锅,时间也得很长。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还是不给我吃,太难熟了。刚刚出锅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饱了,才知道舌头上起了泡。马上,这些喷香的粽子会被放进盛满凉水的盆里降温,那时我早已吃饱了。后来的许多天,一日三餐总会有粽子的。街上卖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来没味。这叫什么粽子,简直就是水米糕。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绪,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了,我就连忙蹿进厨房里,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一般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把那个粽子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会剩下几颗糯米粒给鸡吃,看着大公鸡的贪吃样,我也被逗乐了……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端午的粽子: 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节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习俗很多,而我记着的不多。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会把五色的丝线拧成细绳,很长很长。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说,是奶奶第一个来到我的身边。贴符。每年,门框上都要贴符的。有的是用单色的黄纸折的,有的则是用五色纸编的。奶奶也曾经教我折过,到现在已经淡忘得一干二净了。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样的习俗:地里也埋百索子。那时,奶奶说,埋在地里的百索子会变成花蛇,保一年丰收。虽然我很顽皮,却从来没有挖过那些“蛇”,害怕它们出来咬人。后来才知道,那是老人们瞎编的故事,用来哄小孩,怕破了“迷信”。再别的习俗我真是记不起来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来个粽子却不能忘记。粽子包起来不太容易,必须把粽叶折好,否则会“露馅”的。虽说难包,种类也不少:大米包的红枣粽子,小米包的蜜枣粽子,还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煮粽子要用大锅,时间也得很长。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还是不给我吃,太难熟了。刚刚出锅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饱了,才知道舌头上起了泡。马上,这些喷香的粽子会被放进盛满凉水的盆里降温,那时我早已吃饱了。后来的许多天,一日三餐总会有粽子的。街上卖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来没味。这叫什么粽子,简直就是水米糕。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绪,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帖门神。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渐消散了。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动物,它们各个惟妙惟肖,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民俗之四――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贵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现在街市上较常见的就有《子鱼卧莲》(一个胖娃娃,手抱着一个大金鱼,卧在连花上嬉戏)、《凤凰来仪》(图画左侧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风,右两少年,互相谈论
附图)、《年年有余》了,或是描写《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的年画。
民俗之五――压岁钱。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现在的家长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个一百两百,甚至于上千,这样不但会让孩子将其花在不正当的地方,更会使他们那养成大手大脚、浪费钱财的习惯。所以说,家长在给孩子压岁钱时一不要给太多,二要引导他们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
民俗之六――中国结。遍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
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
收集资料: 一、 迎春诗歌: 轻轻点开网络,一系列关于迎春诗作的网络顿时映入眼帘。 《七律 春节话时尚》
三十团年饭店筵,南来北往火锅煎。 少儿游戏愉除夕,网络*不夜天。 桌面麻将声绕绕,窗帘烟火蝶翩翩。 闲遐七日焉时尚?送旧迎新另类篇。
这首诗形象地刻画出了现代人心中的新春佳节。 《五律 拜年》 金猴春意闹,红蝶结团圆。 初二晨曦启,俏装月镜前。 祝愿双手奉,老母笑容鲜。
儿女频频喊,欢声齐拜年。 《七律温馨除夕》 彩线抛花频吐蕊,烹浆煮酒满堂亲。 斟杯笑语庆团聚,把盏声潮拜岁新。 姐妹相携慈母暖,连襟康泰合家珍。
平常日子和为贵,风雨同舟万代春。 这两首诗写活了新春佳节全家团圆的美好心情。 二、春联: 春种人人用科技 春暖神州百卉艳
放开改革阳春曲 冬来户户过丰年 官清大地万民安 两制三通白雪歌 兴邦有法千般好 翠柏苍松兆福寿 国兴特色三江暖 为政无私万里春
金樽檀板庆新春 日灿神州万里春 朝霞灿灿三春景 龙飞凤舞升平世 善政和风指海峡 旭日彤彤九域天 柳绿桃红艳丽春 红心桃李报春晖 特色福州富四海
美酒红灯歌盛世 和风吹绿江南柳 小康岁月乐千家 银筝铜鼓报新春 春雨催开塞北花 春风时雨花千树 日丽三湘春骀荡 春风吹柳千枝绿
子孝孙贤福满门 龙腾四水岁峥嵘 时雨浇苗万亩新
结论:在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孕育了形式各异的民族民风民俗,例如春联、年画、剪纸、门神等,它们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特色。我们作为这些宝贵文化的继承人,要将其发扬光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15
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帖门神。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渐消散了。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动物,它们各个惟妙惟肖,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民俗之四――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贵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现在街市上较常见的就有《子鱼卧莲》(一个胖娃娃,手抱着一个大金鱼,卧在连花上嬉戏)、《凤凰来仪》(图画左侧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风,右两少年,互相谈论
附图)、《年年有余》了,或是描写《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的年画。
民俗之五――压岁钱。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现在的家长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个一百两百,甚至于上千,这样不但会让孩子将其花在不正当的地方,更会使他们那养成大手大脚、浪费钱财的习惯。所以说,家长在给孩子压岁钱时一不要给太多,二要引导他们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
民俗之六――中国结。遍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
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
收集资料: 一、 迎春诗歌: 轻轻点开网络,一系列关于迎春诗作的网络顿时映入眼帘。 《七律 春节话时尚》
三十团年饭店筵,南来北往火锅煎。 少儿游戏愉除夕,网络*不夜天。 桌面麻将声绕绕,窗帘烟火蝶翩翩。 闲遐七日焉时尚?送旧迎新另类篇。
这首诗形象地刻画出了现代人心中的新春佳节。 《五律 拜年》 金猴春意闹,红蝶结团圆。 初二晨曦启,俏装月镜前。 祝愿双手奉,老母笑容鲜。
儿女频频喊,欢声齐拜年。 《七律温馨除夕》 彩线抛花频吐蕊,烹浆煮酒满堂亲。 斟杯笑语庆团聚,把盏声潮拜岁新。 姐妹相携慈母暖,连襟康泰合家珍。
平常日子和为贵,风雨同舟万代春。 这两首诗写活了新春佳节全家团圆的美好心情。 二、春联: 春种人人用科技 春暖神州百卉艳
放开改革阳春曲 冬来户户过丰年 官清大地万民安 两制三通白雪歌 兴邦有法千般好 翠柏苍松兆福寿 国兴特色三江暖 为政无私万里春
金樽檀板庆新春 日灿神州万里春 朝霞灿灿三春景 龙飞凤舞升平世 善政和风指海峡 旭日彤彤九域天 柳绿桃红艳丽春 红心桃李报春晖 特色福州富四海
美酒红灯歌盛世 和风吹绿江南柳 小康岁月乐千家 银筝铜鼓报新春 春雨催开塞北花 春风时雨花千树 日丽三湘春骀荡 春风吹柳千枝绿
子孝孙贤福满门 龙腾四水岁峥嵘 时雨浇苗万亩新
结论:在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孕育了形式各异的民族民风民俗,例如春联、年画、剪纸、门神等,它们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特色。我们作为这些宝贵文化的继承人,要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天涯来吧-民俗风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15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
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
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
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