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2:1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10:43
1993年。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扩展资料:
粮票分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划拨粮票四种。面额大小不等;粮票中又分大米、面粉、粗粮等。军用粮票还分军用粮票(带钱的)和军用价构粮票(不带钱的)两种。
粮票走入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退出家庭,走入收藏家的家中,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粮票的出现还要从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说起。
1953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不说,朝鲜战争尙未结束,粮食问题是摆在了党和*面前的重大问题。
建国头几年,粮食一律由*掌控,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到了1953年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加剧,农产品成了稀缺资源,甚至一度引发粮食危机,粮食短缺严重。
一些粮食主产区完不成粮食征购任务,而粮食销售量却不断攀升,京、津两地的面粉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
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我国粮食市场必将出现严重恐荒及混乱局面。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全面波动,*得工资上涨,波及工业生产,其他一切都会受到影响。
这不利于国计民生,只利于富农及投机商人。严重威胁新生政权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当时主持经济工作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向*建议釆用"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的方案,名称叫做"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在这一背景下,1953年,**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就是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从此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粮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粮票的出现,"统购统销"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历史上,如果遇到灾荒年代,国家无法通过统一调配粮食缓解危机。
甚至连都市的粮食都难以保障,进而造成政权危机。通过统购统销,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稳固。在那个年代,确实是"粮食定,则天下定"、"物价稳,则国家稳"。
以至后来,我们国家遇到"大跃进"、"文化大*"那样的灾难,这两次大灾难之所以没有出现粮食供应严重的失控局面,应该说,与统购统销制度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
粮票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票证。获取的主要途径,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求本等到指定的国有粮店兑换。
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在人口统计中把由*计划供粮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最初的粮票釆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起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
面额有半两、壹两、贰两、伍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拾市斤、伍拾斤市斤甚至百市斤等。
在那个年代,粮票堪称是"疯狂"。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食关系"。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
如果居民工作调动,从甲地到乙地,除办理转移户口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没有粮食关系就等于没有饭吃。
那个年代既便手里有钱也是买不到食品的。农民如果家中有病人住院,需由医院出具住院证明,拿原粮(毛粮)到所在乡镇粮*理所兑换少量粮票,以解决病人吃饭问题。
1969年下半年,我在连队任司务长,部队训练施工任务繁重,每人每月45斤定量,并且还有40%的粗粮(粗粮有玉米面、高梁米、玉米馇子、小米等);伙食费只有每天0.45元,加之家属来队等因素,伙食很差,只能维持填饱肚子。
部队买粮持军用粮票到指定粮库买粮,在北京我们都在马莲道粮库,一般每月一至两次。粮库按粗细配额供应粮油。
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各个城市最繁忙最热闹的要数粮店了。粮店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景,每月有那么几天,粮食部门会把粮票发放到粮店,粮店再发给居民。
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发孩子先去排队,然后,大人再拎着面袋油瓶赶来替换孩子。买到粮后,再小心翼翼扎紧口袋离去。
由于市场商品的奇缺,那时的票证制度为保障供给、稳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当年人们想买短缺商品时,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要凑够这些必须的票证。由于稀缺,粮票和其它票证一样,粮票有时被人们在黑市上买卖交易,用粮票换鸡蛋或者其它商品,这在80年代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不过,这样的交易被称之为"投机倒把",是列入打击对象的。轻者行政拘留、没收非法所得,重者判处管制、劳动教养、有期徒刑等。
到 了1985年,情况有了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家统购统销*有了松动。当年元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购改为定购,统销也逐渐变*们可以不用粮票买到议价粮了。
1985年起,粮食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不再挨户发放粮票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粮食局统一制作的粮票代存卡,在居民购买粮食时,所用粮票直接从卡里扣除。此外,国营粮店开始有了议价粮出售。议价粮,与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不同,价格可按市场需求上下浮动。
随着居民手头积存的粮票越来越多,粮票渐渐有了新的作用。人们半公开地把它作为一种流通货币交易商品。
在种类繁多的粮票中,1955年由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是公认的"硬通货"。按照当时的规定,地方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如果出差或住院、探亲,要凭证明信到粮食管理部门兑换少量的全国通用粮票。
因为严格的发放制度,通用粮票在地下市场受到追捧。一斤通用粮票在黑市可以卖到两三毛。市场上还出现了用通用粮票换鸡蛋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等问题。
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地下交易越来越公开化,在一些自由市场内,用粮票换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除了商贩们青睐粮票,一些农民也选择用粮票交易。
80年代末期,农民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当口粮不够吃时,农民选择进城,用大米换取粗粮,或者用鸡蛋和农产品与城里人换粮票,以弥补口粮不足的问题。市场上曾出现三斤粮票换一斤鸡蛋,成为自由市场内的潜规则。
对此,国家粮食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在当时粮食部门有专车检查,查抄倒卖粮票和粮食的违法行为。
然而,国家的禁令与手段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随着农民粮食收成不断增加,更多的农民把目光投向城市。他们希望用手中的粮食换来更好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粮票作为计划经济的标志性产物变得愈发另类,于是国家开始调研是否粮票退出市场问题了。
从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关于加快粮食流通*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
至此,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上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粮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10:44
建国后粮票在1993年的时候废除。
1991年五月的时候,在广东和海南地区实行了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年四月一日,*通过会议决定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个改革*。
在1992年的十月,在中国*党第十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上面,确立了我国的经济*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相继在全国各地开始了开放粮食和其他产品的价格。
并且随即实行了购销同价*, 来促进粮食的生产和销量同市场大趋势所接轨,在粮食价格开放了以后,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粮食产量也有着显著的增加。
到了1993年,全国的粮油都开始实现了敞开供应,粮票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至此粮票被宣布正式停用。
扩展资料:
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计划经济”,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来分配商品。
我国票证包括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小小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
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覆盖了全国2500多个市县,堪称世界之最,1953年**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划片、定点、凭证供应办法。
市镇粮食定量供应从1955年8月25日*公布施行,文件规定:以杂粮、面粉为主食的地区重体力劳动者每月四十至四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四十四斤。
轻体力劳动者每月二十九至三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五斤 。居民粮食供应证由当地粮食局核发,居民用粮向国家指定粮店购买,乘坐火车、轮船的旅客,在车船中用餐,也要凭专门粮票获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粮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10:44
粮票在1993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10:45
在上海1992年底停止使用,证据是现手头上有大量的1992,1993年地方粮票。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10:45
具体废除的时间说不清了!但只记得九零年代初,出差去外省,还得托关系,走后门在粮店换全国粮票。后来粮票就越来越不值钱了,从粮店在粮本上把粮票取出来,换鸡蛋。结果没等换完鸡蛋,一沓子粮票就废废了!惋惜了挺长时间,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啥得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