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2:0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0:01
浅谈秦朝灭亡 汉朝的贾谊在著名的《过秦论》曾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论论证秦朝灭亡的原因。他作此文的目的就是提醒和警告汉朝的统治者借鉴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只可以在马上打天下,而不可在马上治天下;否则秦朝的覆灭就是前车之鉴。 《过秦论》文章从开始连篇累牍的介绍秦国历代国君在统一天下时励精图治的雄才大略。以及秦始皇在继承历代先王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和以后威镇天下的军事行动;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各种策略。秦始皇可谓是机关算尽,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亡秦者,胡也。”这句谶言会应验在自己钟爱的小儿子胡亥身上。胡亥也就是秦二世,先王创业艰难,秦始皇希望的千秋万世的大秦帝国在他手里却二世亡国。千载下来不由让人浩叹! 关于秦朝速灭的原因,贾谊的《过秦论》的说法被多数人所接受,本人也基本上赞同他的观点。最近看个本版斑竹天使雪发表了一篇关于秦朝灭亡的文章,大秦王朝崩溃的真实原因 看完之后觉得很感慨,也来讨论一下,浅谈一下个人拙见。 该篇文章认为秦朝灭亡主要是军事军事部署不当才导致了大秦王朝的崩溃。如果秦军能退守涵谷关,秦朝最起码足够自保。不至于一败涂地,丢失了天下。 其实应该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负有主要责任的是最高统治者。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当时的形式下是这样的,秦二世昏聩*,信任宦官赵高把朝政搞的乌烟瘴气、一塌糊涂。没有正确的军事和*才能来平定天下的局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可以说是适逢其时,换个时间和地点都难以对秦王朝造成致命的打击。而后来的项羽和刘邦不过是浑水摸鱼,拣了个便宜罢了。首先当时起义的时候,秦始皇已经死了,二世通过阴谋诡计篡夺了皇位,*上不稳定。先在稳定自己的*地位和剪除异己上下工夫;造成了国家的元气一定程度上的伤害。秦始皇在位时的丰功伟绩,包括其中的连年征战都是透支了国家的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在位的时候各种弊端觉察不出来,然而前任的政绩往往是下任的包袱。修筑万里长城和俪山陵墓以及阿房宫等宫殿在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的社会背景下需要耗费国家多少元气啊!而一个国家有多少物力和人力经的起折腾呢?中国历史有两项最庞大的人工工程——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就是这两个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和隋朝完成的。隋朝的灭亡与开凿大运河息息相关。有诗为证:“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涛滚滚来。”而两个朝代各个方面又是那么惊人的相似。都是内政不修,穷兵黩武。最终两代亡国了事。 至于秦朝的军事,在以后*起义军不利的情况来看,原因也多种因素。一般说来历朝历代开国之师无一不是精锐之师。在冷兵器时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不是武器装备,而是兵卒的人数、战斗的技巧、指挥官的才略及将士们敢死的勇气。通常情况下,兵卒的数目容易保证,但后三个要素很容易发生变化。仅仅以战斗技巧为例,它只能通过实战与训练两种方式,国内如果长期承平无战事,则只有通过训练一条途径了,而训练的弹性非常大,以后往往会流于形式,士兵服役数年,不会骑马射箭,也并非是稀奇之事。最有说明意义的就是清朝的八旗子弟,最初八旗兵在清朝开国的时候纵横天下,可以说是无敌雄师。而自康熙年间开始腐化堕落,以至于雍正皇帝对西北用兵时不得不起用汉人将士。之后更是每况愈下,等到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的时候全部起用汉族将士,而原来的八旗子弟则基本上成了一事无成、一无所用的纨绔子弟。秦朝消灭六国之后,军队的素质和质量在秦朝末年已经难以和开国的时候相比较了。更何况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军队?据《史记〉》记载,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把秦朝打个措手不及,进兵涵谷关的时候。秦朝统治者不得已,只好组织了一些当时在修筑俪山陵墓的囚徒、工匠等参军充数。这样军队的战斗力由此可想而知~~!再加上秦二世认不清当时的严峻形式,违反了军事大忌,胡乱干涉前线将领的作战计划,自取覆灭。这样的事例以后也很多,无一不都是以失败告终。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唐玄宗督促哥舒寒出潼关迎战安禄山;结果就是长安失守,仓皇幸蜀。再就是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督促孙传庭出潼关迎战李自成。结果就是西安失守,大明王朝失去最后翻身的机会,转过年来甲申事变明亡!假如秦始皇在位的话,以他的英明绝不会犯这样低级错误,给起义军以可乘之机。秦朝最起码能够保住涵谷关以西的故土,再进一步消灭各地武装叛乱重新统一全国也并非没有可能。然而历史总归是历史,往往不是客观理性的发展。 秦朝速亡主要是*上原因,领导人驾驭不了当时的国家形式。其次是军事的原因,军事将领的才干以及士气都难以和起义军相比。最后是经济上的因素,当初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他手下的主要谋士尉燎曾仰天长叹;“秦国元气尽矣”秦国连年征战,一般说来“杀敌一千,伤己八百”。国家综合实力无论从各方面都有损耗,假如统一天下之后注意修养生息,培养国家元气。秦朝不会这么快就亡的。这也就是贾谊的感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由来。而以后西汉借鉴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运用黄老之道清净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0:01
鸦片战争的影响 ●国际关系的改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社会问题的加剧,清中叶自嘉庆、道光年间以后,中国社会已有种种严重问题,包括土地兼并、人口过剩、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乱之后数十年的太平,使得当时的社会问题隐而不现,鸦片战争虽然直接影响的地区不多,但对于清朝的权威有所打击,许多社会上的问题逐渐浮现,造成较多的民变发生,间接促成了太平天国的兴起。 ●对知识界的影响:从历史的宏观看来,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上)的巨大差距,但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物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但绝大多数的士大夫,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此外,由于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称作买办),反而较一般知识分子更先开始接触学习西方事物。 (一)战后十年间中国社会*与经济的新变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现 2、鸦片走私有增无减 3、外国商品倾销局面形成 4、自然经济结构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解体 5、苦力贸易盛行 6、新阶级胚胎的产生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战前,中国经济上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国的商品侵略。战后,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 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二)鸦片战争后的经世致用社会思潮 1、 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由来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 2、经世派的群体与代表 战前-龚自珍;战间-林则徐;战后-魏源 3、经世致用社会思潮作用:士林风气的变化。 经学义理-经学致用 传统知识结构-近代知识结构 传统思维模式-变易思维方式 简要评价: 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交替时期思想界出现的一大进步。一方面,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风气,初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全新观念,迈出了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方长技,却不能触及封建制度,“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这种将道势对立起来的观念,没有冲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篱,也使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处在一个肤浅的初级阶段。 ’ (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开端的理论概括 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会*任务(*对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时期。 战前,中国是一个*上独立自主的国家,清*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不受外国干涉;战后,中国的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从多方面被侵害,已经丧失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战后,外国商品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基础开始受到破坏,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失去经济上自立的地位。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同志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和中国*党》)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内容和格局,决定了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就开始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的双重任务,也决定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0:02
在国际关系方面,全球性的特征更加突出,联合国成为国际*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这也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时期。在两大阵营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社会主义阵营内有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在帝国主义阵营内,随着西欧共同体成立,日本的帽起,也形成了与美抗衡的力量,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是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崛起后的复杂斗争。 第四阶段(1970年至90年代),这是新旧世界格局交替时期。 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曲折和新探索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挫折,出现了严峻的*、经济局势,进而导致了连续的*动荡。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苏东剧变,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而中国开始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运动统一的模式被打破,从而开始了适应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 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长达10年的“滞胀”时期。西方国家的右翼势力得势,他们借助于新的经济理论,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到80年代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经济“滞胀”阶段。到90年代后,西方各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变化,但除美国以外,各国经济增长并不明显。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和新旧*格局的影响,美国控制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进而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发展新格局。同时,经济区域化加强,北美、西欧、东亚三个工业发达地区成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主体。但美国仍是有维持其超级大国的经济实力,资本主义世界中“一超多强”的局面仍维持着。 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后崩溃。与此同时,第三世界力量有了发展,建立了有影响的国际组织,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斗争,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期间,亚洲新独立的国家和海湾国家的民族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在国际关系方面,出现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向世界多极化演变的趋势。在美苏争霸斗争中,互有攻守,但总的趋势是苏联处于守势和劣势。苏东剧变后,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美国成为唯一大国,美、日、西欧、中、俄间相互竞争、依存,成为一强多极状态。在经济方面,区域集团化向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中心,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生活的重大问题。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0:02
浅谈清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中华文明在清朝乾隆年间之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从嘉庆年间开始中国的科技水平开始落后于西方了。以至于造成中国在近代史上近百年的耻辱。在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一度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其中的缘故与清朝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国策有关系。 康熙年间清朝为了收复台湾,使用了封海的办法。下令“片木不得下海,迁徙海边的居民远离海岸...”从经济上封锁台湾。可是在康熙22年(1683年)收复台湾以后,清朝并没有改变闭关锁国的国策。继续拒绝与外国通商交流;失去了主动与外国科技技术接轨的机会。在鸦片战争以后被动的与外国通商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了。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清朝和以前的朝代一样。由于受社会制度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历史兴亡的怪圈。平心而论,清朝皇帝整体质量比明朝皇帝要强。多数皇帝比较勤政谨慎,没有出现象明朝正德,嘉靖,万历,天启那样荒唐透顶的皇帝。清朝到了乾隆年间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到了全盛时期,而乾隆皇帝本人从25岁登基以来一直一帆风顺。所以一直自以为是,狂妄的以为自己的大清朝天下第一。实际上在他的统治时期,西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乾隆30年(1765年)西方开始了工业*。乾隆39年(1774年)美国成立。乾隆54年(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从此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而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科技水平明显的落后了。而乾隆帝在乾隆58年(1793年)接见英国使臣马格尔尼的时候非常傲慢的声称:“天朝驾驭万国” “天朝抚有四海”“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等等。说明当时清朝的最高统治阶级根本看不到西方工业科技的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依然自我陶醉“天朝上国”的迷梦。乾隆本人的不清醒,志骄意满,自高自大;以至于酿造的苦酒在不远的将来(1840年鸦片战争),只好让子孙来吞咽了。 清朝历代皇帝对文化控制的比较严格,对于比较敏感的*言论更是严厉*。从开国就大兴*,对汉人的思想严格控制。对汉族文人实行先礼后兵的*,对于不向清廷妥协靠拢的知识分子严厉*。乾隆年间曾经收集了全国大量图书,挑选出认为对自己统治不利的书籍一律焚毁。此举大大摧残了中华文明,进一步禁锢了人的思想。 清朝的**是沿袭了明朝的*,从雍正以来设立了军机处;更进一步加强了*集权。在明朝内阁可以抵制皇帝的圣旨,对皇权有所制约和监督。设立了军机处以后架空了内阁,排除了内阁大学士对不合理的圣旨的驳斥,由皇帝自己乾刚独断。一方面不容皇帝的大权旁落,另一方面不允许其他大臣对圣旨贯彻执行地阻挠。封建*主义*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清朝是中国历史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借鉴了历朝历代的兴亡经验;在制度上比较完善。没有出现自秦代到明代那样恶性倾覆的事件,辛亥*以后,皇室自动退位;还享受特别待遇。可以预见假如清代换位到明代以前的朝代,享国的时间还要长久。 清朝从嘉庆帝开始,下面的君主才能都比较平庸。即缺乏康熙,雍正,乾隆的雄才大略,又无作为守成。乾隆盛世留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清朝已经危机四伏。白莲教,天理教起义,全国上下,烽火四起。在嘉庆18年(1813年)连皇宫都被天理教教民攻入。从道光20年(1840年)开始,清朝是每况愈下,先是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往后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赔款;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及《辛丑条约》赔款等等。内忧外患,此伏彼起;严重消耗了国家的元气。所以在辛亥*中武汉起义成功后,全国的大多数省纷纷表示独立,清朝统治彻底的土崩瓦解了。(中国近代史大家知道的都比较多,往事不堪回首,就不再罗嗦了)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朝代从兴起到繁荣再到灭亡,周而复始,成就了历史。而现在真正重视历史,并且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前车倒了千千万,后车到了亦如然。分明指与平川路,错把好言当恶言”但愿我们国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要再重蹈历史覆辙;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0:03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这次起义假借了当时从西方宗教传入的新兴宗教*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鲜。这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等几本书之内。然而,很出奇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虽然声称结合西方*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但他其实对*徒一无所知。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源于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後来有外国传教士知道了这件事,试图向他讲述圣经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为异端。不过,洪秀全这些非*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号召力。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纲领,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资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纲领,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而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另有意见认为,太平天国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进步的表征底下存在理性的倒退。*上,太平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结合,朝中不但阶级森严,为王为官者的为所欲为,更甚于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知识分子仇视。洪秀全等王定都天京後,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圣灵乱封。制度上,天朝田亩、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从未有认真推行,亦不见有任何成效可言。至于所谓“开放科举考试予女子应考”等进步*,大多仅存在于野史传说之中。 这个政权在历史上存在非常大的非议,他的“先进性”并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赞同;太平天国被认为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的政权。洪秀全本人也并不被认为是理解*教教义。他的所有的*都没有得到过成功实施。事实上,这更加倾向于一个农民暴力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