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1:5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57
这两封家书是傅雷在1954年和1955年写给他儿子傅聪的。傅聪当时在国外学习音乐。傅雷通过家书这种形式,关心和教育儿子,给儿子智慧和鼓舞,同时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青春之心和舐犊之情。
课文可选取的两则家书,分虽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深情父爱,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中不堪*,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傅雷家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57
《傅雷家书》的写作背景:
这两封家书是傅雷在1954年和1955年写给他儿子傅聪的。傅聪当时在国外学习音乐。傅雷通过家书这种形式,关心和教育儿子,给儿子智慧和鼓舞,同时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青春之心和舐犊之情。
课文可选取的两则家书,分虽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深情父爱,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扩展资料
1、《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2、傅雷自己生活的准则是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他经常给儿子翻译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资料。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除了血肉相连的父子关系,还是人生和艺术上的知音关系;亲密无间的朋友;师生关系。
3、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 ,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 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傅雷说,他给儿子写信的作用有: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傅雷家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58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这两封家书是傅雷在1954年和1955年写给他儿子傅聪的。傅聪当时在国外学习音乐。傅雷通过家书这种形式,关心和教育儿子,给儿子智慧和鼓舞,同时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青春之心和舐犊之情。课文可选取的两则家书,分虽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深情父爱,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扩展资料
1、《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2、傅雷自己生活的准则是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
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他经常给儿子翻译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资料。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除了血肉相连的父子关系,还是人生和艺术上的知音关系;亲密无间的朋友;师生关系。
3、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 ,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 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傅雷说,他给儿子写信的作用有: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58
《傅雷家书》的写作背景: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中不堪*,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书籍简介
傅聪的信在“*”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
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因此以前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我们只能想像或猜测傅聪如何回应他的父亲,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恢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
“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
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傅雷家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59
《傅雷家书》的写作背景: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中不堪*,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无处不体现的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读一读。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