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0 00: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6 00:12
狗,猫,鼠代表了鲁许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
狗是政权, 猫是执法者 ,鼠自然是农民。
鲁迅儿时仇恨猫的,吃了他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是错怪了但他并不愿意翻案。
他说猫捉老鼠时候,“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他看出猫有“一副媚态”,因为他和狮子老虎是同族。一整天又爱吵闹,后来又发现猫却是吃了小兔子,所以他是很讨厌猫的。主要是讽刺和猫相似的人。
围绕了本来猫捉老鼠的“本天经地义”而狗拿耗子就是“多管闲事”,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展开了故事。鲁迅对这个日渐浑浊的世道的无奈与悲切,他用他的笔战斗着。
猫狗中有一句: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
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二十四孝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的束缚、压制和摧残;
《无常》一文中采用《聊斋志异》的讽刺笔法,揭露了人间没有公正的裁判,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2、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赞颂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是个热情、纯朴、善良、给幼年的鲁迅以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
作者真实地描述了长妈妈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是个生活随便、不拘小节的人,但是治学严谨,对留学日本的作者没有民族偏见,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使作者终身难以忘怀。
作品介绍了藤野先生为作者修改讲义的详细过程。
正是这位人格高尚的日本老师鼓励着鲁迅与资产阶级文人进行着顽强的战斗,使他成为思想文化战线上一位伟大的旗手。
3、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思想。这些散文以“我”为线索,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看到封建社会、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残,使他们受到极大的伤害,表现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作者无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残忍,揭露其虚伪性和欺骗性。
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
《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正在作者兴高采烈地将要启程去看会时,父亲突然出现了,并严肃地让鲁迅“去拿你的书来”。接着写作者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父亲命令道:“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
接着写作者背书时的痛苦和无奈,写母亲、阿长等人无法营救及等待他背熟时的焦虑。最后作者终于背将出来,大家脸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但作者这时已是索然无味,没了兴致。这实际是对摧残少年儿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强烈控诉。全文以反问作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这种行为的否定,也就是对束缚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又一次批判。全文对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乏味进行了强烈的对比。
4、揭露思想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文人的本质。鲁迅一生都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和资产阶级文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战斗,揭露他们的丑恶形象,也反映了他的韧性的战斗精神。
《狗·猫·鼠》开篇便揭开斗争的序幕,资产阶级文人以“正人君子”的姿态攻击鲁迅的仇猫。鲁迅立即给予有力地回击,不但不否认自己的仇猫,而且说明了仇猫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首先是猫的一副媚态就令人可憎,又以和狮虎同族而自居。
其次是它的乱嚷嚷,这说明作者攻击猫,实在是因为要自卫。第三条理由就更加充分了,作者将猫当作思想文化战线上的资产阶级文人,作者与猫的战斗,也就是与资产阶级文人的论争。
但作者后来又改变斗争的策略,“我已经改*度…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这不是作者的妥协,是找到对付这些资产阶级文人的好办法,不使他们的作恶得到善良人们的怜悯与同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