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0 09: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0:52
如下: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关键词。
1、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例:原来我会用锅煮白菜,需要10分钟。现在买了菠菜,我自然想到用锅煮,如果成功了,就是技能同化了。
2、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例:现在市场上没有菜,只有肉,我也用10分钟来煮,肉没熟,吃完闹肚子。于是,只好煮了一个小时。因为我顺应了肉的加工方式。
3、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例:原来会煮菜,是平衡的状态。突然出现了肉,从不会加工,到能成功吃上肉,又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而这个过程,就是平衡的过程。
4、图式:是一种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最初的基本能力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结构)。
例:菜(原有图式)和肉(新图式)我都会煮了,也会煮大米粥了,我根据经验还出版了一本《煮功夫》的美食食谱(更完善的图式)。
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的、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孩子的发展是充斥着同化、顺应,再达到平衡,就是图式体系不断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有自己简单的图式系统。我们不能忽略孩子原有的图式系统,而一味地强调外在的环境让孩子学习。
只有让孩子自己去亲身体验,强调孩子自己的动作运动和活动才会有效果。比如自己抓取物体等动作。即使*用演示来刺激孩子,孩子都无法同化这些联系,也无法因此而发生自身改变。
只有当孩子凭借现有的结构,即图式体系,即孩子的动作——不断地抓取物体才能引起改变,达到同化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孩子更可能去拿其他的物体进行尝试,这是同化的泛化。而孩子自身内部结构也因为这个过程发生了改变,以适应现实,就是顺应。
这就是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中,用图示来解释了孩子发展的复杂的过程,同时就会理解了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的真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