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刀霜剑本无情这首诗的作者题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0: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7:01
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刘禹锡(公元772一一842年),对佛理的造诣也很精深,他在诗中,巧设譬喻,揭示深奥的佛理,使人一读,顿生慧智。
其一 赠别君素上人诗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坐门。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这首诗,历来的学者都认为是刘禹锡同君素上人在研讨禅义时的悟道诗,但其中的般若思想却罕有论及。现将全诗意译之后,作一剖析,阐发其般若至微之理。诗的大意是说:寺院处于僻静的陋巷之中,只有君素高僧独坐门前。我同他一相见,欣喜异常,如同久别的故人。向他请教佛法大意,他却一言不发。我细细一想,佛法本非言语可表达,关键是体悟。平静的水面被风一吹,涌起阵阵波浪,明亮的宝珠,断非尘埃所能蔽昏。世间诸法无一不体现佛道,纵然与高僧相别,却没有茫然难受的离愁之情。刘禹锡向君素上人问佛法,没有得到回答。但他通过风吹浪起这一现象,悟到万物皆空,佛理常存的大义。诗中“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两句,以“水”喻空理, “浪”喻假有,非常*真。浪本非有,因“风”这个缘而生,实为“假有”,风停浪止,则水体露现广性空之理即在虚幻生灭的假相之中。刘禹锡先用般若思维否定假有,然后肯定性空之理和佛性的常存,指出假有(尘埃)不能遮障清洁佛性(明珠),由空宗而进入有宗。所以说,刘禹锡的悟道禅诗,也是由般若遣假有,明性空的思想作为基础的。“悟来皆是道”,指一旦领悟般若之理,便能从世间诸法中窥破性空,这与僧肇的“触处皆真”是同一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