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中 表示 从现在往上推算的词语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0: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7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设计
一、字词教学
正音
周定舫fǎng 瞻仰zhān 镏金liú 上溯sù 庑殿wǔ 旌旗jīng 梭镖suōbiāo
五卅sà 天堑qiàn 逾越yú 挑衅xìn 丰功伟绩jì
解释词语
①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②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朽:磨灭。
③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④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⑤遥遥相对:远远地相互对着。遥遥:形容距离远。
⑥风起云涌: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挡。涌,升起,冒出。
二、解题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刚刚建成而尚未揭幕,全国人民殷切希望及时了解这座纪念碑的有关情况,新华社记者周定舫为此瞻仰了纪念碑,听取了工地负责人贾国卿同志的介绍,写下了此文。本文最早发表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中。
正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是纪念碑上的题词,以此为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思。
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表明本文的说明对象。
——这是一篇说明文。
三、理清写作思路
找出文中表明“瞻仰”活动的词语,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点题开头,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10幅浮雕。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1(§2、3)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经过、规模和质料。
2(§4、5)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字、碑文、装饰与造型等。
3(§6—§10)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
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
四、内容理解
第一部分,哪些词语表现了纪念碑的特征?
巍峨、雄伟、庄严。
第二部分
1.课文第三段为什么插入介绍建造过程?
介绍建造过程的一段插说,既是介绍纪念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在取得*胜利以后,对兴建纪念碑的高度关怀和重视,突出了纪念碑的伟大意义。
2.碑文中“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练习一)
“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的开始。
由此可以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3.如何理解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大花圈”由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象征意义?
红星、旗帜,是*者的重要标志。松柏,自古以来人们就赞美它们不畏风暴严寒,傲视霜雪冰雹,四季常青、生机勃勃的品性。因此,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精神万年长存”。
牡丹,花大色艳,富丽堂皇,是我国的名贵特产花卉,号称“花中之王”“国色天香”。许多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就把牡丹视为富丽繁荣(高贵)的象征。荷花,又名莲花,自从宋代周敦颐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荷花便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作为虚心正直,不与*势力同流合污(纯洁)的象征。菊花,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们喜爱的花卉,古往今来,多少人钦佩赞美它,菊花以其傲霜和耐寒的品格赢得了美誉。因此,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的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和坚韧”。
△预习练习二
五、布置作业
(二)
一、复习提问
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二、学习“10幅浮雕”
1.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练习二)
第一类:旧民主主义*时期
东之北 1 1839年 销毁鸦片烟 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
东之南 2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南之东 3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时期
南之中 4 1919年 五四运动 中国民主*的转折点
南之西 5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大*风暴爆发
西之南 6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
西之北 7 抗日战争 敌后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新民主主义*时期中的解放战争时期
北之中 8 1949年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建造这座纪念碑,其目的正如作者所说:让“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2.课文介绍这10幅浮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名称——画面/意义——意义/画面)
有的先介绍画面的情景,再点明其历史意义,如“武昌起义”“五卅运动”等;有的先指明其历史意义,再描述画面,如“五四运动”等。
这样写,笔法灵活,富于变化,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10幅浮雕的?
写浮雕时,作者按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正好同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线索十分清楚。
三、总结课文
提问:课文三次提到*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有什么作用?
这八个大字是对人民英雄丰功伟绩和*精神的高度赞扬,概括了建立这座纪念碑的伟大意义,体现了这座纪念碑的主题。
写作特点
1.理解记叙与说明的区别及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记叙是叙说人物经历、活动过程或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课文第2段中交代作者参观纪念碑的行踪的文字,用的就是记叙的表达方式。
说明是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课文第4段为例:“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这是毛*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段文字具体介绍了纪念碑的栏杆、石碑的重量、高度及题字和碑文,用的是说明的表达方式。
从以上对记叙与说明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记叙与说明的区别:前者重在具体地叙说人物的活动和经历的事情,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后者重在概要地介绍和解说事物或事理,给人以知识。
2.试述本文的说明顺序。
全文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写纪念碑结构时,按台阶-碑身-碑座的顺序。写碑身时,采用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的四周-碑顶的说明顺序,先主后次更好地表述了中心意思。
写浮雕时,作者按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正好同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线索十分清楚。
总之,本文既有由远及近,由外围到*的空间的顺序,又有时空结合的从东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还有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层次清晰,主次分明。
3.本文语言准确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语言准确是指用最恰当的词句,把事物或事理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本文语言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下面三点:
第一,指代部位的词或短语和方位词使用准确。
如“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文中交代了纪念碑的北面为正面。这里用“往南”点明了“武昌起义”“庄严画面”所在的方位,用“转到碑身的后面”和纪念碑北面为下面呼应,进一步准确地点明了其位置。
第二,用表示时间、范围或程度等修饰、*的词语,使意思的表达更确切。
例如:“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在“纪念碑”前用“中国”表示范围,用“自古以来”表示时间,用“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的词语,十分准确地说明了这座纪念碑的特点。
△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准确地运用了一些表数量的词语。请把这些词语画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练习三)
作者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人们对“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大楼大家都见到过的,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很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确实很高,从而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