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0:4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8:20
意思: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这和佛经另一个格言“生有何喜,死又何忧”基本是一个道理。
出处:出自《续高僧传》卷一六《菩提达摩传》,是佛教的偈语,也是人生之道。生活是一把尖锐的刻刀,我们时时处于被雕琢的尴尬局面,得失随缘,就比不计较得失的境界还要高了许多。
原文节选:
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忤。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
白话译文:
我今生虽然没有过错,(遭受这样的苦难)是我过去冤孽的偿报。不能怨天尤人,因为上天和别人,都是不能给与我苦难的。经上说,遭遇苦难而不忧惧。为什么呢?是认识和到达真理的本源的原故。
这个无染的真心生起来的时候,是与无上的道相应的,自然会体谅平息因苦生起的怨恨心,而增进道业。(如上思惟观察)就是报怨行。第二是随缘行,众生本来是没有独立自性的,并随自己的业力而流转生死。
众生所感受的有苦有乐,都是从因缘而生。如果得到荣誉等殊胜的果报,只不过是我过去所作的善业感招,今天才得到报偿,当因缘散灭的时候,它就会如烟消失,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
一切得失随顺于心性,心中不因得而增加什么,也不因减而失去什么,不受外界喜怒之风的干扰,巍然不动,就冥顺于不可言说的真道,因此说名随缘行。
扩展资料
影响
《二入四行论》篇幅不大,却精辟而又深刻地阐释了佛教修学佛法的原则和宗旨,它以简短的文字深刻而又清晰地揭示出了修行的重要途径,给修行者指明了一条成佛的道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其以般若中观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禅法思想,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使人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以禅意指导人生,在生活中能打破种种名相的束缚,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痛苦,达到解脱。
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的人间佛教也可以从达摩的《二入四行》思想中得到启示,从而使大乘佛教得到更好的发展。由这一点上看,达摩的禅法《二入四行论》对人们认识和理解佛教,对人们更好地把佛教与现实生活无间地联系起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这样达摩不仅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对中国禅宗有着重要影响,他的禅法对现代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入四行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9:38
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这和佛经另一个格言“生有何喜,死又何忧”基本是一个道理。
这句话出自菩提达摩的弟子昙林所记诉的菩提达摩的语录《二入四行论》,是佛教的偈语,也是人生之道。生活是一把尖锐的刻刀,我们时时处于被雕琢的尴尬局面,得失随缘,就比不计较得失的境界还要高了许多。
因为得失随缘,所以你根本连想都没想过是“得”还是“失”,自然也就不存在计较一说了。因为得失随缘,所以从来不知道多少深浅,自然心无增减,任凭外界如何变迁,初心依旧。
因为得失随缘,心舒坦,人气爽,生活自然心旷神怡。
扩展资料
《二入四行论》的特点
1、理论和实践并重
从《二入四行论》总体的看来,“理入”和“行入”的关系并不是机械的,而是有着密切关联的。“理入”可以看作是对真解脱道总原则的认识和概括,也就是真解脱道的纲领;
行入是在“理入”的基础上,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切实体会解脱道的利益和殊胜。所以,菩提达摩由“理入”和“行入”组成的禅法思想,就是理论与修行实践两者有机的结合。
因此,他的“二入四行”禅法,是他的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相融合的产物。由此可见,菩提达摩是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2、注重般若中观思想
这是达摩《二入四行论》禅法一个明显的特点。在《四行论》中虽也有大乘佛性学说的思想,所使用的“法性”、“真性”、“自性”、“心性”、“心”等具有“佛性”的意思,但达摩却没有直接用过“佛性”这个词。
从所引用的著作来看,主要引用的是般若中观思想的经论,其中明确标明经名有《佛藏经》、《诸法无行经》,虽未标明经名而引用最多的是《维摩诘经》。
此外有《中论》、《金刚经》等般若类经典,还有后秦僧肇的《肇论》。因此可以说,达摩是非常重视般若中观思想的,他的禅法主要理论基础就是般若中观思想。
3、菩提不离自心,世与出世不二
这也是《二入四行论》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禅法特点。从整体上来看,达摩及其弟子虽受般若中观思想较大的影响,但在关于心性问题上显然是吸收了《楞伽经》和《大涅槃经》的思想。
如《二入四行》中的“理入”,是要深信含生同一真性,这个真性就是《楞伽经》中所称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就是佛性,佛性即是众生成佛的可能性。
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皆可以成佛,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能“凝住壁观”,去除无明烦难,就可以使与佛一样的真如佛性显现出来。
所以达摩主张菩提不离自心,所谓修行,不应处处外求,而应直探心源,达到内心的觉悟。同时,菩提达摩与其弟子反对修行完全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生活。
基于般若空义和不二的中道学说,他们提倡即烦恼是菩提的思想,要人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达到觉悟。《二入四行论》中特别是四行就是让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觉悟解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入四行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1:13
大意为,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这和佛经另一个格言“生有何喜,死又何忧”基本是一个道理.追答“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出自《续高僧传》卷一六《菩提达摩传》,大意为,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这和佛经另一个格言“生有何喜,死又何忧”基本是一个道理.满意请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3:21
心态平和追问这么简单么?追答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