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梦境的理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0:2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36
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梦境的理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的解析
摘 要: 本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进行了解读,通过对照李白天宝初年的生活经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梦象进行了整合分析,认为李白所写的梦境,符合天宝二三年间李白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是李白寻求自我解脱和心灵净化的过程,是李白完成了一次心灵突围的见证。
关键词: 李白 梦境 心灵突围
一、美梦说站不住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准备由东鲁南游越中时,写来向朋友们留别的诗。作为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不同于一般的留别诗,主要体现在大胆奇特的梦境上。梦境的解读也就成为解读这首诗的关键所在了。诗中的梦究竟是美梦还是噩梦还是其他?让我们先来看看名家们的解读。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分析此诗时提出:“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和反抗。餐霞饮露的求仙生活是他所神往的,但是他也明白这种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排遣忧愁的手段”。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该诗的解题为:“诗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由萧涤非等撰写的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在分析了该诗的梦境后指出:作者“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他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本《教师教学用书》,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之“整体感知”与“关于练习”中说:“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这些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李白“梦游天姥”之“梦”是一个美梦,梦中的世界是一个令诗人向往的神仙世界。如若真是美梦,为何诗人会惊悸嗟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两句应该是我们理解整个梦的关键。如果梦境美好,怎么会使李白魂悸魄动,胆战心惊,又怎能令他“惊起”而且“长嗟”呢?按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做了美梦,是绝对不会有如此感受的。因为美梦总是令人回味无穷、憧憬不已,并且总是希望做得越长久越好。而李白却被梦惊醒了,醒来之后没有感到丝毫可回味迷恋的东西,反而是心有余悸,惊魂未定。由此看来,“美梦说”站不住脚。
二、梦之解析
李白《梦游天姥山吟留别》中的梦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结合文本,知人论世,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梦象进行整合分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梦游天姥山,梦境跌宕起伏,富于变幻。李白一生徜徉于山水之间,热爱名山大川,对美景自然是心驰神往。一听说越人语天姥,他就迫不及待地入梦,竟“一夜飞渡镜湖月”,在梦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能身临绝壁。登高望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流连忘返——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险象环生,忽而一转,又进入了金碧辉煌的神仙世界。青冥浩荡,日月双悬,霓衣风马,仙人如麻。这一梦就是一天,游览了天姥。从静谧优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路转到惊恐战栗的深林层颠,从人间美景到缤纷的仙境,李白的梦游之旅景象变化万千,可谓波澜起伏。不妨看做是李白在天姥山进行的一次空中旅行和空中飞翔。
仅就景论景当然不行,因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更何况诗中的景为梦境,离奇变幻。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真实。李白这个梦游者,也许自己都未曾意识到在层层景物的幻觉中要去与现实寻求对应,但却恰恰流露了作者心灵的真实,是心灵深处所积累的人生历程投射到了思维的窗口上。那么,诗中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色彩的梦境描写,分别反映着李白怎样的内心真实呢?对照李白的际遇和文本,我们发现梦境恰恰是李白天宝年间人生轨迹的折射,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下面作具体分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37
我课改前、课改后都听过一些高中老师对这篇诗歌的课堂教学,总的来看,他们在本文解读上依旧思维单一,在鉴赏角度上缺乏开发创新,究其原因:一是受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的束缚,二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不够深入。许多教师都是依照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来讲解:“梦游”就是“梦中游”;“天姥”即“梦游”的地点——天姥山;“吟”即一种诗体形式;“留别”即表明此诗是留给为自己送行的朋友的;认为“梦游天姥”就是记叙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的一个“梦境”,因而全诗富有浪漫的色彩、新奇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浑的气势等等。这些看似言之有理,但关键之处其实不然。尽管有一种文艺理论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做“白日梦”的过程。但我却不认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是在讲述一个“白日梦”,全诗也不是在记叙的一个“梦中”游天姥的“梦境”,而是在表达诗人蕴藏在心中的一种“梦想”与追求。
众所周知,“诗言志,歌抒情”。解读一位古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言志抒情,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知人论世”,即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么,李白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和复杂心情中写作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呢?综合有关研究资料来看:李白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时离开四川,开始了长达16年的漫游生活。天宝元年(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并常陪侍在皇上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的敏捷诗才,赋诗纪实,向人夸示。李白一方面因为得到了玄宗的高度宠信,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放浪形骸、不愿趋奉权贵,因此遭到了朝中某些同僚的嫉恨、排挤与诋毁。据说,李白有次“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李白年谱》),于是有人到玄宗那里去诽谤李白,导致玄宗疏远李白。天宝三年(公元744年),
唐玄宗拿出一笔“补偿金”就把李白从朝中解职辞退了。李白出了翰林之后,来到他在山东东鲁的家中居住了一段不长时间,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就告别东鲁家园,又一次地踏上了漫游的征途。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最核心内容——诗中所言明的“志”和所抒发的“情”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应是李白对其所言之“志”、所抒之“情”的“画龙点睛”!如果有了这个共识,往下我们就好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进行具体解析了。我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不是“梦中”之梦;李白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而是一种“梦想”游。有人一定会追问:有什么依据说诗人写的“梦”游不是“梦中”游而是“梦想”游呢?我下面将先按照常理、再依据文本来回答有人提出的疑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37
梦是心中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的梦预示着你的生活,运气会越来越好,情感生活幸福,而且会有意外之财发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38
梦是心中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的幸福马上快到了,你的梦我预示着你的生活中会有更好的预期,而且事业发展的不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38
梦是心中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的梦预示着你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满,人际关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