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缝线的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0:2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29
http://trend.cnki.net/more.php?searchword=%E7%BC%9D%E5%90%88%E7%BA%BF&type=history 提供的这个 学术趋势 网站上有详细介绍
据报道,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采用编织缝合线,到了20世纪70年代编织型丝线在医用丝线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70%,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编织丝线已基本取代了捻合丝线,在医用丝线中的占有率接近100%。20世纪末期以后,国内市场上是单丝型、编织型和捻合型并存,但前两者所占比例正在逐年提高,特别是编织型缝合线,虽然开发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医用真丝编织缝合线是当前国际上在医疗手术中广泛采用的、较为优异的产品之一,也是医用丝线升级换代产品。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下面几种医用缝合线。
1.手术缝合线
缝合线是一种消毒长丝,用来把两块生物组织连起来直到它们长好,或者是把一块组织和一个假肢连起来。缝合线可以是单丝,可以是多股丝,也可以是纺丝或者是无纺布结构。对它的最重要的要求是人体组织要能够接受它。印度德里里工学院纺织技术系一直在研究抗微生物的生物兼容纺织材料和支架材料,通常由于手术以后缺少必要的保养,缝合伤口受感染的机会很多。用尼龙和聚丙烯单丝生产的抗菌缝合线仍在进行,进行处理时应用了高能伽马射线照射和等离子照射,保证其机械特性和坚牢度不受影响。缝合线表面施加了一些抗菌药物,慢慢地渗入到缝合处,防止细菌入侵。这种缝合线的生物兼容性特别好,没有发现产生副作用。
2.倒钩缝合线
近来出现了一种双向倒钩缝合法,可以不再打结。使用这种线,不用生拉硬拽就能把伤口组织连接到一起,伤口受力均匀,减少了变形。这种缝法的特点是进针陡峭,深度适中,比常用缝法的结合力强。
3.明胶涂层线
明胶涂层线的操作性极好。明胶涂层线能提高表面光滑程度,减少了缝合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加工工艺过程是这样的,把缝合线浸入明胶水溶液中,使缝合线表面涂上这种材料,加上定色剂和交联剂。整个过程分成几步,即使涂层线和缓冲溶液相接触,然后加热到50℃,经一段时间,通常是1-20小时。有时候明胶溶液中还要加入可塑剂 ,一般的可塑剂是柠檬酸三乙酯, 甘油或者其他多元醇。使用增塑剂主要是为了提高明胶的涂覆性能,工艺中采用的定色溶液是一种交联剂。首选交联剂是二醛,例如乙二醛,它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甲醛或其它乙醛混合使用。
4.羊肠聚合物混合线
羊肠线是可以被吸收的,但有时候会引起一些不适反应。如果采用羊肠-聚合物合成缝合线就能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缝合线通过酶的作用,可能逐渐被降解。为了避免被降解,材料表面可以涂上一层保护性聚合物薄膜,用以屏蔽酶的胶原蛋白被酶分解,但是能够被水降解。这种聚合物由尿烷和尿素链接来增强了性能,很适合用于羊肠线。具体做法是把羊肠线浸入这种聚合物溶液中,然后再淬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30
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采用编织缝合线,到了20世纪70年代编织型丝线在医用丝线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70%,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编织丝线已基本取代了捻合丝线,在医用丝线中的占有率接近100%。20世纪末期以后,国内市场上是单丝型、编织型和捻合型并存,但前两者所占比例正在逐年提高,特别是编织型缝合线,虽然开发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医用真丝编织缝合线是当前国际上在医疗手术中广泛采用的、较为优异的产品之一,也是医用丝线升级换代产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30
可吸收性指的是随时间延长能够被机体降解的能力。因此,可把缝线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可吸收线常用来指能够在进进人体60天失往大部分抗张强度的缝线。缝线的吸收是通过组织对缝线的反应实现的。需埋进人体内部、伤口深部的缝线一般选择可吸收线,而不可吸收线则用来缝合伤口外层并最终会被拆除。在极少数情况下,如需在深部组织维持较长时间抗张强度时,也会使用不可吸收线
数千年中,不同材料的缝合线材料被使用、争论,但大致上保持不变。针是由骨或金属(如银,铜,铝青铜丝)制成。缝线是由植物材料(亚麻、大麻和棉花)或动物材料(头发、肌腱、动脉、肌肉条或神经、丝绸、羊肠线)制成。非洲文化中使用荆棘,而其他地方有的使用蚂蚁来缝合,即诱骗虫子咬住伤处的两边,再扭下它们的头。
手术缝合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而已知最古老的缝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对伤口缝合和使用缝合材料的第一个详细书面记载来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圣人和医师苏胥如塔。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后来罗马的奥卢斯·科尼利厄斯·塞尔苏斯描述了基本的缝合技术。第一次描述肠道缝合的是2世纪的罗马医生盖伦,也有人认为是10世纪的安达卢西亚外科医生宰赫拉威。据记载,一次宰赫拉威鲁特琴的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他由此发现了肠线可吸收的性质。从此之后就开始制造医用羊肠线。
约瑟夫·利斯特引入了缝合技术的巨大变革,他提倡对所有的缝合线进行常规消毒。与19世纪60年代,他第一次尝试对“石炭酸羊肠线”杀菌,二十年后又对铬羊肠线做了消毒。1906年制成了经过碘处理的无菌羊肠线。
下一次大飞跃发生在20世纪。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制成了第一根合成线,众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线由此迅速的发展出来。第一根合成线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50年代开发了聚酯线,后来发展出针对羊肠线和聚酯的辐射灭菌。60年代发现了聚乙醇酸,70年代它被用于缝合线的制造。现在,大部分的缝合线是用聚合物纤维制作的。古代的材料中只有丝绸和肠线仍在使用——虽然并不经常。在欧洲和日本,肠线因牛海绵状脑病而被禁止,而丝绸有时会被用于血管和耳鼻喉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