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5 01: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8 04:46
以上三个《求才令》所以颁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所以下此三令,乃是为了打击自东汉以来专门拿封建道德相标榜的名士世族,所以用人只重才而不重德。我们且列举一些史料看看曹操用人是否就不注重个人的道德呢?据《后汉书》卷81《独行传》:
王烈……以义行称……曹操闻烈高名,遣征不至。
《三国志》卷16《郑恽传》:
郑恽……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
可见曹操用人不但重视德行,就是对于一般*也相当重视;而且曹操用人还有重德胜于重才的事例。如《三国志》卷12《崔琰传》: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
就是曹操给群下的教令中,也有更多强调德行的,如操为丞相后,曾给典管选举的东曹掾崔琰下教说:
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可证曹操用人决不是只重才不重德,不能因有《求才三令》就片面地认为操代表寒门地主打击世族地主。实际上,作为名士世族的表率人物荀彧,也是“取士不以一揆,戱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操在《庚申令》中说:“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可见曹操认为重德与重才须因时而异。当打天下时,为了减轻反对力量,壮大自己阵营,对于才智之士,需要努力罗致,所谓“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曹操之所以能获得世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共同支持,而扫灭群雄,其原因亦即在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8 04:46
以上三个《求才令》所以颁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所以下此三令,乃是为了打击自东汉以来专门拿封建道德相标榜的名士世族,所以用人只重才而不重德。我们且列举一些史料看看曹操用人是否就不注重个人的道德呢?据《后汉书》卷81《独行传》:
王烈……以义行称……曹操闻烈高名,遣征不至。
《三国志》卷16《郑恽传》:
郑恽……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
可见曹操用人不但重视德行,就是对于一般*也相当重视;而且曹操用人还有重德胜于重才的事例。如《三国志》卷12《崔琰传》: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
就是曹操给群下的教令中,也有更多强调德行的,如操为丞相后,曾给典管选举的东曹掾崔琰下教说:
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可证曹操用人决不是只重才不重德,不能因有《求才三令》就片面地认为操代表寒门地主打击世族地主。实际上,作为名士世族的表率人物荀彧,也是“取士不以一揆,戱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操在《庚申令》中说:“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可见曹操认为重德与重才须因时而异。当打天下时,为了减轻反对力量,壮大自己阵营,对于才智之士,需要努力罗致,所谓“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曹操之所以能获得世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共同支持,而扫灭群雄,其原因亦即在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8 04:46
以上三个《求才令》所以颁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所以下此三令,乃是为了打击自东汉以来专门拿封建道德相标榜的名士世族,所以用人只重才而不重德。我们且列举一些史料看看曹操用人是否就不注重个人的道德呢?据《后汉书》卷81《独行传》:
王烈……以义行称……曹操闻烈高名,遣征不至。
《三国志》卷16《郑恽传》:
郑恽……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
可见曹操用人不但重视德行,就是对于一般*也相当重视;而且曹操用人还有重德胜于重才的事例。如《三国志》卷12《崔琰传》: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
就是曹操给群下的教令中,也有更多强调德行的,如操为丞相后,曾给典管选举的东曹掾崔琰下教说:
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可证曹操用人决不是只重才不重德,不能因有《求才三令》就片面地认为操代表寒门地主打击世族地主。实际上,作为名士世族的表率人物荀彧,也是“取士不以一揆,戱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操在《庚申令》中说:“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可见曹操认为重德与重才须因时而异。当打天下时,为了减轻反对力量,壮大自己阵营,对于才智之士,需要努力罗致,所谓“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曹操之所以能获得世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共同支持,而扫灭群雄,其原因亦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