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3 03:4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10:09
有人可能会说,古代地虽然多,但大都是荒地。这些皇帝都不怎么出庄稼,所以种了也没什么用,粮食依然不够吃。古代的人少,地多,粮食却也经常不够吃,这又怎么理解呢?
不是粮食不足,而是苛捐杂税太多
很多王朝农民生活艰难,并不是农田产量少,而是各种税收太高。鲁迅在小说《故乡》里面,借助闰土的嘴说出来原因:“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看看,就是这个道理了。因为苛捐杂税太多,农民除了粮食又没有其他可以变成钱,只能将粮食变卖,最终自己都不够吃。
另外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里面也提到,即便是粮食丰收,农民也未必能够赚到钱,因为粮食价格会浮动。最终就是,虽然粮食产量很大,但农民竟然吃不上自己种的米:“五块钱一担,真是碰见了鬼!”“去年是水灾,收成不好,亏本。今年算是好年时,收成好,还是亏本!”“今年亏本比去年都厉害;去年还粜七块半呢。”“又得把自己吃的米粜出去了。唉,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
“为什么要粜出去呢,你这死鬼!我一定要留在家里,给老婆吃,给儿子吃。我不缴租,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也只好不交租呀。缴租立刻借新债。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去交租,贪图些什么,难道贪图明年背著重重的债!”“田真各种不得了!”
人口突然爆炸导致粮食总供给不足
以清代康乾时期来说,康熙初期粮食产量不高,老百姓人均粮食倒还不错。到了乾隆下台那一年,明明全国粮食产量和亩产都增加了,人均粮食却急速下降。因为康熙上台时的1661,中国人口只有1亿多。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直接突破了3亿大关。也就是说,前后120多年,中国人口增加了1.5亿,那么人均粮食当然下降严重了。
农业技术的落后
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粮食亩产都不高。清代数据是这样:小麦亩产量常常是七十斤、八十斤、一百斤。清代鲁西南地区的小麦最高产量有超过三百斤的,多数在100斤上下,也有二三十斤的,当时高粱和谷子的平均产量要明显高过小麦。1948年,渤海区三专署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量分别是:高粱123斤、大豆123斤、谷子164斤、玉米133斤。
2020年山东省大部分地方的小麦产量在1000斤左右,有个别地区的农户小麦产量达到1200斤左右,也有一些农户小麦产量突破1400斤的,但也有不少地区的农户朋友反应,小麦产量在600-700斤左右,总体来说小麦算是比较稳产的一年.
真正让古代总是缺粮的,却主要并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统治者的折腾
古代统治者,为了私欲,从来不会让老百姓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他们总会把老百姓征集去打仗,去和别的国家和民族争斗,或者抢夺地盘打天下。就算不打仗,他们也会征集老百姓去修建很多大型的,供统治者玩乐的工程。
本来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足够的人力,并且需要青壮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才会有好的收成。但是统治者把老百姓中的青壮年征集去干这样的事情了,种庄稼的就少了,荒地就开垦不出来了,因而收成就不好了。
我们只需要看看古代的“文景之治”就明白了,只要给老百姓一些时间,让他们安心地生产,他们就能让庄稼获得丰收,也就不差粮食了。
其二,统治者的剥削
古代土地确实很多,但是,真正归老百姓占有的土地却并不多。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手里。老百姓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而且土地上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到了地主的手里。而且越是到了王朝末年,这样的情况越严重。也就是说,实际上古代的粮食是不缺乏的。但是由于分配不公,大部分粮食在少部分人手里,因而造成大部分人缺粮的现象。杜甫所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讲的就是这样一种现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10:09
古代的粮食之所以不够吃,一个是因为种地面积比较小,另外一个是因为每亩地的粮食收成特别的少,而且还要给上面交粮。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10:10
因为当时缺少农耕工具,农民买不起农耕工具,也没有经济,也没有人口去开垦荒地。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10:11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去打仗了,所以的话是没有多少人去种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