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0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6:45
出自*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含义: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作品赏析:
“天生一个仙人洞”亦实亦虚,虚实结合,从写意中取寓。“无限风光在险峰”可以说是对诗人一生的人生哲学的概写,在“暮色苍茫”的环境中,他独能登临“险峰”,看“劲松”,观“乱云”,寄托着深遂而丰富的哲理的思考。将所描写之实物注入自己的意志,使人领会奇异于平淡之中。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资本论”法文本的序和跋》)使我们不难联想到在帝国主义反~华的重压下,中国*党人纵观五洲风云的“从容”英姿和伟大气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工业、财贸、教育、科技等问题,以便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国民经济走出困境。
由于时处“三年困难”时期,一方面有国际*势力对我国的封锁及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在前一时期的失误,作者此时的心态较为复杂,处境也想当困难。作诗之日,是作者引以为豪的“秋收起义”三十四周年纪念日。
因此,作者此时心中虽有忧愤苍凉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作者性格中的坚韧自信及不畏压力的奋争精神。本诗写于1961年9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3年12月版《*诗词》。
参考资料: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6:45
意思是要想领略最险最奇的景色,还是要自己探索,越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才是最美丽的所在。
这句话出自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一*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扩展资料: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这*所写。*的气魄和智慧,前苏联与美国巧妙利用博弈化解危机和国内纷争,赢得了共和国胜利。
创作背景:
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工业、财贸、教育、科技等问题,以便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国民经济走出困境。由于时处“三年困难”时期,一方面有国际*势力对我国的封锁及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在前一时期的失误,作者此时的心态较为复杂,处境也想当困难。
作诗之日,是作者引以为豪的“秋收起义”三十四周年纪念日。因此,作者此时心中虽有忧愤苍凉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作者性格中的坚韧自信及不畏压力的奋争精神。本诗写于1961年9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3年12月版《*诗词》。
扩展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6:46
意思是要想领略最险最奇的景色,还是要自己探索,越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才是最美丽的所在。
这句话出自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一*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扩展资料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这*所写。*的气魄和智慧,前苏联与美国巧妙利用博弈化解危机和国内纷争,赢得了共和国胜利。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诗词》里。
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团,才得以顶住了强大的外来压力,战胜了来自国外的挑战,使国内经济建设事业得以在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不畏劳苦的人”正在“劳苦”中苦苦寻觅。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仙人洞自然天成,它的无限风光在险峻的山峰之上。这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要想看到无限美好的风光,必须登上最险要的高峰。推而广之,我们要想取得*的胜利,必须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扫除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必须出大力,流大汗,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么对一个人来说,要想成为“劲松”,就必须经受住各种艰苦的磨难和考验。
这首诗通过对劲松和仙人洞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党和中国人民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6:46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6:47
出自明代*小说《花荫露》。“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其实是由《花荫露》第三回的开篇诗的前两句化来的。引用《花荫露》第三回的开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