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名言~!要用于高考作文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1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7 04:34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7]。淳熙十三年,知严州[8]。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1]。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犹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天荒地老,但不变依旧。
诗人八十四岁,离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婉,此情至死难忘。
《春游》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是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当日眷侣,这一梦长达五十年——半个世纪,虽然仍自感匆匆,却赢得了天长地久,这正是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词、传说中唐琬的唱和开始,加上他几十年后陆续以沈园为题悼念唐琬的几首诗,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反对,苏轼*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 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春夜>>,<<荔枝叹>>等。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苏轼是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苏轼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史人之一,苏轼善画枯木丝竹,兼擅人物花鸟,尤善画佛。他画的墨竹,运笔清拔,英风劲色,使人应接不暇,枯槎寿木,丝竹断山,放笔直取如入风烟无人之境。
苏轼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 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苏轼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件中。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7 04:34
尔纳·冯·勃洛姆堡
维尔纳·爱德华·弗里茨·冯·勃洛姆堡(Werner Eard Fritz von Blomberg,1878年9月2日—1946年3月14日),又译布隆伯格,是N粹德国陆军元帅,曾任N粹德国国防*、武装部队总司令。
他在1904年进入军事学院,1907年毕业,1908年进入参谋本部。在一次大战时,他在西线有特出表现,因而获颁Pour le Mérite勋章。
他在一战结束后继续在陆军任职,自1933年1月至1937年11月任XTL的国防*,任内协助XTL扩军。1934年,陆军与统领冲锋队的罗姆之间的不和逐渐升温,在勃洛姆堡的压力下,XTL不欲因得罪陆军而被总统兴登堡罢免,决定整肃冲锋队,罗姆与一些冲锋队高层成员在长刀之夜事件中被处决。勃洛姆堡在1935年兼任N粹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1936年被授予陆军元帅*。在1937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中,勃洛姆堡不同意XTL的战争计划。1938年勃洛姆堡再婚,新娘是他的廿余岁秘书,有人向盖世太保及戈林告密,说新娘子以前做过妓女。戈林把此事转告XTL,XTL要求勃洛姆堡取消该段婚姻,被对方拒绝。勃洛姆堡因此事在1938年1月辞去他在军中的所有职务,其后没有再被XTL起用。他在1945年被盟军拘捕,1946年3月于扣留期间在纽伦堡的监狱中病逝。
==========================================================================================================================
Werner von Blomberg
布伦堡是德国在一战后的第一位元帅,也是第三帝国(1933-1945)时期唯一一位战争*,这两个“一”决定了他在魏玛国防军向第三帝国国防军转型和扩军的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他的领导之下,魏玛国防军由一支10万人规模的小型职业军队转变成了在二战中横扫欧陆的百万精锐之师;他所提出三军统合指挥的军事理念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二战中的事实证明,这一点正是二战中德军高层指挥体系中的一大缺陷。因此他所提出的这个前瞻性观点是正确的,仅从上述两点来看,布伦堡无愧是一名杰出的幕僚人才。
*:陆军元帅
生日:1878年9月2日
出生地:波美拉尼亚的施塔加德
死亡:1946年3月14日
死亡地:纽伦堡
父亲:艾米尔.冯.布伦堡(Emil von Blomberg)
母亲:艾玛.切佩(Emma Tschepe)
第一任妻子:夏洛特.赫尔米希(Charlotte Hellmich,1904年结婚,1932年去世,有5个孩子)
第二任妻子:爱娃.格鲁恩(Eva Gruhn,1938年1月结婚)
瓦尔纳.冯.布伦堡1878年9月2日出生于波美拉尼亚的一个贵族军人家庭,他的叔叔赫尔曼.布伦堡(Herman Blomberg)将军(1836-1924)被誉为是普鲁士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父亲艾米尔.冯.布伦堡也曾以上校*在第二帝国的军队中服役。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小布伦堡自然走上了他父辈曾走过的从军之路。当然,他的成就要比他们高得多。
1937年初正在慕尼黑第7军视察的布伦堡,从左至右分别是第7军军长,布伦堡的老部下赖歇瑙将军;布伦堡;慕尼黑地区空军司令路德维希.沃尔夫上校
1891年,13岁的布伦堡就进入了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开始接触严格正规的普鲁士军事教育,其后他在本斯贝格的初级军官学校和格罗斯利希菲尔的高级军官学校里一直成绩优良,而且“他爱好体育,并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才能”。用现在的话说,这位未来的陆军元帅在学校里是一个标准的“三好学生”。1897年3月,18岁的布伦堡正式加人了威廉二世的陆军,成为一名步兵军官。随后他被派往驻汉诺威的轻步兵第73团先后出任见习军官和营副官。在一线部队几年时间里他表现优异,这使他获得了去柏林战争学院深造的机会。1907年,毕业前夕的布伦堡被提升为中尉。几个月后,由于他的杰出才智,他被上调到陆军总参谋部,在这里,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待人接物的热诚与处世的干练以及求精求新的态度,使他发挥了良好的工作效能。同时这也获得了上级对他的首肯——4年后,他被晋升为上尉。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与很多陆军总参谋部的军官一样,他被下放分配到第19后备师出任主管作战的参谋。战争初期,他随这个师(该师当时隶属于第2集团军第10后备军)参加了马恩河战役。1916年7月,他升任第18后备军的少校作战*。半年后,他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部主管作战的首席参谋官,在这期间,他达到了他在一战时军事生涯的辉煌顶点——因在1918年的希明达姆攻势中的出色表现,1918年6月3日,他荣膺第二帝国时期的最高级别军事勋章——功勋勋章(蓝马克斯勋章,Pour le mérite)
战争结束后,布伦堡被继续留在10万国防军中服役,与那些在战后被削职降衔的同僚比起来,布伦堡是一个幸运儿,在1920年,他甚至还获得了提升,被晋升为中校。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在战时出众的军事才能显然也获得了上司的青睐:1921年,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魏玛国防军第5师的参谋长,3年后,他被上调到国防部部队局出任第4处-陆军训练处*,这个任命对于布伦堡甚至整个德国国防军今后的命运都是具有决定性的。此后的10年时间里,布伦堡开始平步青云直至最终爬上陆军元帅的宝座,而曾经在一战后期对德国进行过“无声的*”的德国国防军则从此开始丧失其职业独立性并最终可悲的沦为XTL的战争工具。短短2年后,他接替离职的格奥尔格.韦策尔将军出任部队局*。(在魏玛时代,由于凡尔塞条约的*,原来的陆军总参谋部被解散,部队局实际行使原总参谋部的部分职能)在当时的魏码国防军高层,这位新任部队局*可以算是一个“新新人类”,与他的很多前任和同僚封建保守的思想比起来,布伦堡是一位坚定的民ZZ义者。他对将来战争形态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将来现代战争指导一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不仅要能运用陆军实施陆上作战,而且还需考虑空中和海上作战。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的,在当时的总参谋部军官中并不多见。在他任部队局*期间,他还对苏联和匈牙利作了一次广泛的旅行考察。
不过,布伦堡明显的民Z倾向并不是都欢迎的,势必会受到军内保守势力的排挤,尤其是他与大权在握的国防**主任施莱彻尔将军的恶劣关系最终导致了他的下台。(施莱彻尔是那种仍怀有复辟帝制想法的*化军人,在他眼里,布伦堡是一个“过分民Z的人”)1929年10月,布伦堡与哈麦施坦因将军(后来晋升至大将)办理过交接后,赴东普鲁士出任第一军区中将司令(同时他兼任第1师师长),在哥尼斯堡他遇上了两个对他的*倾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他的新任参谋长赖歇瑙上校(未来的陆军元帅)和第一军区军区牧师莫勒(未来的国家主教),这两人在XTL执政前就是N粹的铁杆支持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布伦堡开始渐渐接受N粹的思想,甚至认为国家社会Z义的前途是有希望的。
1932年,布伦堡担任了在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召开的国际裁军会议德*方的首席代表,虽然他个人并不喜欢这个任务,但他凭借出众的谈判技术和社交能力,卓越的语言天才和丰富的军事知识,在裁军谈判中有着十分杰出的表现。1933年1月,XTL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而布伦堡则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XTL内阁的国防*兼国防军总司令,同时被提升为步兵上将。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根据魏玛*,内阁的国防*是禁止现役军人出任的,1932年,施莱彻尔在出任巴本内阁的国防*时都是先辞去军职的。但布伦堡却是一个例外,他被兴登堡特许以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出任国防*。兴登堡这样做,主要是想利用布伦堡的军职在内阁中平衡XTL的势力。然而,兴登堡却打错了算盘,在赖歇瑙的影响下,布伦堡已经成为一位N粹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XTL上台伊始,就向军方宣布将重整德*备,这自然取得了军方的支持,随后在1934年6月30日的“长刀之夜”XTL血洗冲锋队,为国防军剪除了心腹大患,更是博得了军方的欢心。1934年8月,兴登堡元帅去世不久,他命令国防军向XTL个人宣誓效忠,布伦堡这种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的行为此后被很多国防军将领所谴责,认为这是他在拿整个国防军去向XTL献媚并最终铸成了毁灭国防军的一次大错,后来的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大将称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一天”。XTL则对此欢欣不已,还写了一封亲笔信去感谢这位国防*:
“国防军的官兵既然效忠于我所领导的新国家,我必定随时负责保证国防军的存在与不可侵犯,以 实践逝世的元帅(指兴登堡)的遗嘱,并不违背我对保证军队为国家唯一武力的承诺。”
布伦堡当时竟然相信了这个无耻政客的承诺,不知道他后来看到SS的大规模发展时,内心作何感想?正如贝克大将所言,这一天不仅是他,布伦堡“最为黑暗的一天”,也是国防军“最为黑暗的一天”,自此国防军被誓言所束缚,牢牢被捆在N粹的战车上,缓缓的驶向毁灭的深渊。
还是大将*时的布伦堡
1935年3月,XTL撕毁凡尔塞和约,宣布开始大规模重整军备,陆军将扩编为36个师,并将恢复一战时期的陆军总参谋部。不久,国防部也进行了大规模改组,国防部改编为战争部,布伦堡的官衔也由“国防*兼国防军总司令”变为“战争*兼国防军总司令”,另外为对抗独立性越来越强的陆军总司令部和总参,布伦堡下令增设了一个新的机构-国防军局,由跟随他多年的心腹爱将赖歇瑙少将出任*。(这里来八卦一下,35年10月,赖歇瑙升任第7军军长后,在考虑继任人选的时候,布伦堡并没有从原国防军局内的众多*中来挑选,而是选择了驻不莱梅的一个师长——凯特尔,虽然凯特尔以前在布伦堡任部队局*期间曾在他手下担任T4*,对军内的组织行政情况比较熟悉,但从这位“迷糊元帅”战时的表现来看,国防军局*的位子并不是非他莫属。不知道布伦堡的这个任命是不是有照顾亲家的意思——布伦堡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凯特尔的儿子。无论这种猜测是否属实,但无疑布伦堡对凯特尔是有提拔之恩的,然而后来当布伦堡丑闻曝光时,凯特尔却没有拉这个亲家一把,这是后话了。)随着扩军的深入进行,布伦堡开始着手进行对武装部队高层指挥系统的改造,前面已经介绍过布伦堡治军理念,他认为将来现代战争指导一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过去只由陆上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国防军需要有一个三军统合的领导体系,实际上就是要成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军总司令部,而不是现在的三军各自为政,仅能进行表面上的松散合作。但这样的改革势必会触及类似空军总司令戈林这样的N粹新贵的利益。在戈林看来,空军是他进行*斗争的重要筹码,削弱军种总司令的权威从而加强国防军高层的*集权对他而言是无法容忍的。陆军方面的高层也对这样的改革有强烈的抵触,陆总和总参的老派将领们大多是“陆战制胜论”的坚定拥护者,他们表示如果爆发战争仅需陆军就可独自解决,布伦堡的改革在他们看来完全是多余的。虽然布伦堡的改革因为重重阻挠而未能实施,但他在德军扩充军备过程所表现出的不遗余力仍然得到了XTL的赏识和信任。1936年4月20日,在XTL生日的当天,58岁的布伦堡被擢升为陆军元帅,他成为了一战后德国国防军中被授予元帅*的第一人,达到了他个人军事生涯的顶峰。在此后的一年中,他成了XTL政权里的红人:1937年1月他被授予N粹党金质奖章,1937年6月,他甚至得到XTL的委派,代表XTL前往英国出席英王乔治六世的登基仪式。
在布伦堡登上他权力顶峰的同时,他在军事问题上的谨小慎微也开始渐渐引起XTL的不满,早在1936年3月XTL下令国防军开进莱因兰非军事区的时候,他就对XTL的这种冒险举动提出了警告。1937年11月5日,XTL招集战争*布伦堡,陆军总司令弗立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空军总司令戈林和外交*牛赖特在总理府开会,向他们宣布了他的远期战争计划并要在近期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采取侵略行动的企图。(这一天被认为是决定德国将踏上侵略道路的一天,在会议中XTL向他的将军们坦白了他的战争野心,这次会议的内容由在场的XTL的陆军副官霍斯*上校——后来官至步兵上将——所记录,因此也被称为霍斯*备忘录)在会议中,布伦堡在弗立契的支持下提出了战争将会遭到西方列强联手干涉的警告,因此他和弗立契都对XTL的侵略战争企图持保留或反对的态度。这令XTL极为震怒,他认识到必须及早把布伦堡和弗立契轰下台,重新换一个顺从的军队首脑。否则,他们两人迟早将会成为他发动侵略战争的绊脚石。不久,布伦堡的婚姻丑闻给了XTL这个机会。
自从1932年布伦堡的妻子赫尔米希去世后,他一直过着鳏夫的生活。但5年后,他很快就和他的秘书格鲁恩小姐坠入爱河并准备结婚。然而,布伦堡也清楚,他和出身平民的格鲁恩结婚肯定会遭到思想保守的军官团的反对。为此,他想办法找来XTL和戈林来做他的证婚人,以此来封住军官团的嘴。1938年1月12日,他与爱娃.格鲁恩在战争部大厅内举行了平民婚礼。随后,布伦堡就带着新婚的妻子去意大利度蜜月去了。婚礼的证婚人XTL和戈林或许当时没想到,这桩布伦堡的喜事给了他们除掉他的天赐良机:在布伦堡度蜜月期间,柏林**赫尔道夫发现了一份记载着元帅新夫人爱娃.格鲁恩曾经做过妓女的档案,他立即将这份档案交给了国防军局*,布伦堡的亲家——凯特尔炮兵上将,希望他能够妥善处理,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凯特尔在得到这份关乎他上司命运的档案后,因为害怕因包庇布伦堡而开罪N粹党和党卫军,影响自己的前程,所以把档案交给了戈林。觊觎布伦堡帅位已久的戈林很快就向XTL告了密,XTL勃然大怒,他的元帅欺骗了他,还让他去做证婚人,把他当作傻子。这个消息也使军官团彻底抛弃了布伦堡,陆军参谋长贝克曾对凯特尔说:“不能容忍一个陆军元帅和一个*结婚。”很快,1月25日,布伦堡便被XTL就职并*退役。这位显赫一时的陆军元帅就这样在陆军名录中被永远划去了,突然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中。布伦堡退休后,XTL再也没有任命继任者,而是由他自己亲自兼任国防军总司令,同时,他还对布伦堡的战争部进行了重新改组,成立了新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改组的结果使得原来权倾一时的战争部被削权降格,退化成了仅对XTL负责的一个参谋部。
退休后的布伦堡只能携妻黯然隐居到巴伐利亚的维西小村,眼看着他亲手扩充起来的国防军一步步走向毁灭(这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儿子)。1945年德国战败后,布伦堡被盟军逮捕,1946年3月14日,他在纽伦堡的美军监狱中因心脏病病逝。
关于布伦堡的*,1936年他被授予元帅称号,根据1936年11月的陆军勤务规程第112号(H.Dv.Nr.122),正式的*是元帅级大将(Generaloberst mit dem Rang als Generalfeldmarschall)。称呼上则为“元帅阁下”(Herr Feldmarschall)后来随着布伦堡因婚姻问题被陆军除名,这一*也被废止,一直到1940年7月,德国才依据战功正式授予元帅(General-feldmarschall)*。不过根据目前能看到布伦堡的照片,并没有见过他佩带元帅级大将的肩章(将军肩章上有4颗星)
职务
1921年5月1日-1925年1月1日 第5师(驻斯图加特)参谋长
1925年1月1日-1927年4月1日 魏玛国防军部队局训练处(T4处)*
1927年4月1日-1929年10月1日 魏玛国防军部队局*
1929年10月1日-1933年1月30日 第一军区司令兼第1师(驻哥尼斯堡)师长
1933年1月30日-1933年5月15日 国防*
1933年5月15日-1935年6月1日 国防*兼国防军总司令
1935年6月1日-1938年1月26日 战争*兼国防军总司令
1938年2月4日 退役
晋升
中尉:1907年5月18日
上尉:1911年3月20日
少校:1916年3月22日
中校:1920年12月18日
上校:1925年4月1日
少将:1928年4月1日
中将:1929年10月1日
步兵上将:1933年1月30日
大将:1933年8月31日
元帅:1936年4月20日
荣誉
蓝马克斯勋章:1918年6月3日获颁
普鲁士冯·霍亨佐伦皇家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7年10月7日获颁
一级铁十字勋章(一战时期获得)
二级铁十字勋章(一战时期获得)
普鲁士四级王冠勋章
巴伐利亚四级佩剑军功勋章
霍亨佐伦*王冠佩剑荣誉十字勋章
萨克森阿尔布雷希特一级佩剑骑士十字勋章
布伦瑞克二级战功十字勋章
布伦瑞克一级战功十字勋章
奥尔登堡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二级十字勋章
奥尔登堡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一级十字勋章
布莱梅汉萨同盟十字章
萨克森-梅宁战功荣誉十字章
里佩战功十字勋章
绍堡-里佩忠诚服役十字章
1918黑色战伤勋章
普鲁士荣誉服役十字章
前线战斗荣誉十字勋章
国防军一级长期服役荣誉纪念章
N粹党金质奖章
第73步兵团荣誉团长:1937.3.13在他服役40周年之际授予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7]。淳熙十三年,知严州[8]。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1]。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7 04:35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之美,不*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7 04:35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7]。淳熙十三年,知严州[8]。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1]。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犹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天荒地老,但不变依旧。
诗人八十四岁,离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婉,此情至死难忘。
《春游》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是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当日眷侣,这一梦长达五十年——半个世纪,虽然仍自感匆匆,却赢得了天长地久,这正是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词、传说中唐琬的唱和开始,加上他几十年后陆续以沈园为题悼念唐琬的几首诗,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编辑本段]作品
作品分类
陆游一生力主北伐,虽然屡受主和派排挤打击,但是他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也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诗人”。死前曾作《示儿》一绝:“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堪称是最能表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他的诗产量极多,至老仍然创作不懈。实际上创作了一万多首,经他自己删汰之后仍有九千三百多首。
诗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少年到中年(46岁),时期最长但留存作品最少,约200首,因陆游将自己早期“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删除淘汰的关系。 第二期为46-54岁,诗约2400多首。此时期因深入军旅生活,诗风变为豪放壮阔,爱国思想也更加提升。此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为蛰居家乡到逝世,现存诗6500首。数量之所以较多是由于他晚年未暇淘汰的缘故。此时期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上宦海沉浮饱经忧患,并且其年事已高,因此风格转为清旷淡远的田园风格和苍凉的人生感慨。 不过即使诗风前后转变了三次,但是他诗中还是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他最大的特色与传颂千古的原因。其他也有较为平淡、清丽、甚至是奇谲的作品(诗集中有数百首记梦的诗),不过那是少数。
《关山月》、《书愤》、《金错刀》、《农家叹》、《黄州》、《长歌行》等,均为其代表作。
另也工于词,纤丽处似于秦观,雄快处似苏,超爽处更肖辛弃疾。以《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理论也具有相当影响力,主张诗文为发泄人心郁闷的利器,又主张养气以求工。
作品一览
《剑南诗稿》85卷
《渭南文集》50卷
《放翁逸稿》2卷
《南唐书》18卷
《老学庵笔记》10卷等。
其他尚有:
《放翁家训》
《家世旧文》等。
[编辑本段]相关景点
陆游祠
陆游毗邻罨画池,为纪念曾任蜀州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
陆游曾两次出任蜀州通判。在蜀州期间曾多次游览州中山川名胜,写下100多首寄怀蜀州的诗词,抒发他一腔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整个陆游祠为仿清建筑,含大门、长廊、过厅、序馆、两庑、正殿等,主体陈设突出“梅”的主题。过厅以“梅馨千代”命名。序馆为“香如故堂”,陈列陆游生平简介,陆游遗像玉石碑、陆游手迹碑。堂后辟梅园,广植陆游喜爱的梅花。正殿为“放翁堂”,塑陆游坐像。两庑陈列陆游诗文各种版本及诗意画。正殿之南新增了文物陈列厅,专供陈列崇州的历史文物。
在城外的崇州境西北之隅的凤栖山,有个与陆游祠遥相呼应的梅花寨,被称为放翁遗香圣地。陆游任蜀州通判登临古寺时曾从这崖上山。山道断桥边的梅花在黄昏风雨中寂寞开放而芳香不改的美景,为他后来写《卜算子·咏梅》获取了创作灵感。有专家考证,“驿外断桥边”意境的原型,就在今梅花寨旁,寨区梅花近千亩,花开时节,呈现“十里梅花香雪海,千树万枝浮暗香”之美景。
云门草堂
云门草堂是陆游早年故居,在云门广福庵。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赐“寿圣院”额,为云门寺三在副寺之一。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曾二度重建。现因年久失修,佛殿塌圯,仅剩断墙残壁和几间旧屋。陆游之父陆宰曾隐居云门,陆游青少年时读书处就在“云门草堂”,他32岁时赴任福建做主簿时曾作《留题云门草堂》诗作别。“云门草堂”遗址一旦开发,恢复旧观,其意义不在成都“杜甫草堂”之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7 04:36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