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1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9:55
光未然,男,(1913—2002),原名张光年,在他89年的人生岁月中,经历了颠沛流离、激昂奋进、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他一生笔耕不辍,每天记日记,他开蒙甚早,并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外语、中国古典文学,如诗经、楚辞、古代文论、文字学等,并潜心研究戏剧、音乐,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
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在身患多种病痛的晚年,他关心青年作家的创作,并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之后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实现了他40年的心愿。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战争,同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这次*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张光年文集》的编审工作后,于2002年1月28日在北京辞世,享年89岁。
扩展资料:
光未然,现代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第一次国内*战争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1929年加入中国*党,后来因鄂北组织被破坏,从而失掉党的组织关系。
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1年入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参加秋声剧社任社长。1935年退学到武昌安徽中学任教,这时在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拓荒剧团,创作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独幕剧。
其中《阿银姑娘》序曲歌词《五月的鲜花》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流传甚广。1935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由阎述诗谱曲后,以其深怀忧患与悲愤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6年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党。
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
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抗战爆发后,光未然到武汉、鄂北等地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率抗敌演剧团第三队活动在晋西一带。1939年到延安,同年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作品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人民的命运,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悲壮画面,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组诗气势磅礴,经冼星海谱曲,在人民当中广为传唱。不久赴重庆开展文化工作。
1940年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皖南事变后赴缅甸主编《新知周刊》,组织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1942年回昆明,任被门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编辑。1944年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鸡》,是整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遗产的一项开拓性工作。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
1945年10月,受到**的*,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 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
这些文章立论严谨、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光未然的诗*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处*、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于2002年1月28日16时15分在北京逝世。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伟大的黄河的历史了”。
光未然的著作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
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抒情诗《*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光未然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
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1984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做了题为《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的会议主旨报告。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光未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9:55
黄河颂的作者是光未然。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在他89年的人生岁月中,经历了颠沛流离、激昂奋进、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他一生笔耕不辍,并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外语、中国古典文学,如诗经、楚辞、古代文论、文字学等,并潜心研究戏剧、音乐,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
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在身患多种病痛的晚年,他关心青年作家的创作,并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之后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实现了他40年的心愿。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战争,同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这次*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光未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9:56
作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13年11月1日生。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战争,同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这次*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9:56
作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13年11月1日生。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战争,同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这次*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背景:1938年末作者在延安途中亲历黄河,有感而发,1939年3月31完成此歌。
1931年入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参加秋声剧社任社长,1935年退学到武昌安徽中学任教,这时在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拓荒剧团,创作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独幕剧,其中《阿银姑娘》序曲歌词《五月的鲜花》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流传甚广,1936年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抗战爆发后到武汉、鄂北等地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率抗敌演剧团第三队活动在晋西一带,1939年到延安,同年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作品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人民的命运,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悲壮画面,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组诗气势磅礴,经洗星海谱曲,在人民当中广为传唱,不久赴重庆开展文化工作,1940年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
皖南事变后赴缅甸主编《新知周刊》,组织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1942年回昆明,任被门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编辑,1944年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鸡》,是整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遗产的一项开拓性工作。
抗战胜利后抵北平,编辑《民主周报》北平版,1946年赴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任北方大学艺术学院主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建国后历任*戏剧学院教育长,《剧本》月刊主编,中国剧协党组*,中国作写*处*,《文艺报》主编,1979年任中国作协党组*,一度兼任《人民文学》主编,现任中国作协副*,中国笔会副*,同时写作诗歌和文艺评论,辑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光未然歌诗选》等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9:5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