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有效布置作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20:07
同行说:教学质量的60%来自课堂教学,40%来自作业。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课改又要求学生“减负”,还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认为这是非常应该的,也是必然的。二者看似有冲突,却都是势在必行。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确保学生作业的“少、精、全”,让它依然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
“少”,即为合理控制作业量,争取以最少的训练量达到最深层的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大纲要求,根据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根据每一个不同的训练目的选择制订每一道最合适的训练题目,以最少的训练量完成最终的训练任务。
“精”,即选择和制订的训练题目要能够集中反映一节课内容中的精华,凸显一节课内容的重难点,切实反映大纲要求,落实教学意图。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的目的和要求,吃透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容中联系紧密的东西,使知识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只有抓住一节课的精华,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全”,即所选择的题目要能反映课堂教学内容的全貌,要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有的放矢,精心选择相关内容,制订训练题目。根据大纲要求,知识的学习共分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技能的学习共分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每节课所布置的练习对于知识及技能的巩固和训练都要依据教材、学生等情况,紧密结合新大纲,使要求切合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不可随意指定层次,使学生无所适从、练无效果。
可见,作业布置还要有针对性、提升性。作业的难度上要易、中、难按比例呈现。基础概念,定义,公式等该抄的要抄,该背的要背,这是保证大部分学生教学质量达标的关键。作业内容要有一些发散思维的题型,以满足优生的需求。时间、精力许可的话还可以按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按低、中、高的难度来布置作业,也就是说作业数量要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学优生优化知识结构。如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这样更能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完全一样的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又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因此,有针对性、提升性地布置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这样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互质数”的概念时,设计这样一组判断题: ①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没有公约数。( ) ②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 ) ③两个不同的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 ④相邻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 ) ⑤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不可能成为互质数。( ) ⑥1和任何自然数为互质数。( )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与课堂反馈,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了“互质数”,又避免了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错误,使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对学生作业的布置不能不重视,从减负的角度来看,作业量不在于多,而在于这些作业是否经过筛选组合,是否具有针对性、逻辑性,是否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否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20:08
第一,作业的布置
作业布置不能太多,题海战术收效不大,反而造成学生厌学。
作业布置要小而精,精心设计,既照顾学有困难的学生,也照顾吃不饱的学生。设置三类题:1、选做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照顾差生的);2、必做题,针对新课重、难点(检测学生掌握新课情况);3、选做题,对新课知识进行拓宽,有一定的难度(面向吃不饱的学生)。
第二,引入激励机制
1、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完成选做题1和必做题2;鼓励中上学生完成必做题2和选做题3 。
2、能完成必做题的给满分100分,其他的附加分。
3、能把错题重做的,补回错题得分。(分嘛,反正不用你付钱的,但对学生来说,是对他的肯定,是激励。)
第三,及时评讲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