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2:15
(一)水动力及其运动方式
河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河槽由高处往低处流动,具有很强的水动能,这种动能的大小可以综合反映河流地质作用的强弱。河流的水动能(E)与水量和流速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基础
式中:m为水量(m3/s);v 为水流速度(m/s)。
可见,水动能的大小与水量一次方和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即河流水量增加或流速加大,其流水作用则加强,其侵蚀、搬运能力就加大,遂进行侵蚀。反之,水量减少或流速减小,侵蚀、搬运能力减弱,则堆积作用旺盛。
由于河床微地貌的影响,河流中水的运动是不规则的,按其水流结构特征,可分为紊流、涡流和环流等水流方式。
图4-10 弯曲河道中的环流示意图
紊流即水质点运动方向和速度是各向不等而呈不规则的紊乱流动。涡流则是一种旋涡状水流,其环流轴近乎垂直,主要对凹岸进行侵蚀,使之后退。环流是一种螺旋式前进的水流,其环流轴近乎水平。在河道弯曲段,水流因受惯性的离心力的作用,促使河表面水流(叫表流)向凹岸集中,造成凹岸壅水,凹岸水面即高于凸岸水面,形成凹岸水体所受动水压力大于凸岸格局,凹岸水流便沿岸壁下降,并沿河底流向凸岸,形成底流。表流与底流共同构成了一个个连续的螺旋形水流并向前流动。在河道横剖面上,这种螺旋形水流呈环状流动,称之为环流或横向环流(图4-10)。
环流的形成,除弯曲河道水流的惯性力外,还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有关。因地球自转的影响,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都受到地转偏向力(也叫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其基本规律是: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因此,在北半球的河流面对前进方向水流总是偏向右岸,这种现象在南北向河流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涡流和环流作用下,使凹岸不断遭受侵蚀破坏逐渐后退;凸岸则发生堆积,而不断增生。造成河床加宽、弯曲度加大。因此,凹岸也称侵蚀岸,凸岸称为堆积岸。
(二)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是指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总称。
(1)河流侵蚀作用 即河*沿途对河床岩石(或堆积物)进行以机械侵蚀为主、化学侵蚀为辅,造成岩石破坏的过程。河流侵蚀作用方式最基本的有两种:一种是下蚀作用(或底蚀),即水流垂直向下的侵蚀,下蚀作用的结果除使河床加深外,还可沿河流向上游溯源侵蚀,延伸其长度。这一作用往往发生在地壳的上升区。另一种是侧方侵蚀,它是流水对侧方河岸的侵蚀作用。其作用结果使河岸后退、河谷加宽、河曲加大。这一作用往往发生在地壳下降区。
(2)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中的机械及化学物质在水流的推动下发生位移的过程,叫河流搬运作用。对机械物质的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砂砾的下沉力G>水流上举力Py)、跃运(G>Py和G<Py的情况交替进行)、悬运(G<Py)等;化学物质呈分子、离子和配合物的形式被流水搬运。河流的搬运量很大,如长江每年搬运到河口和海洋中的物质就有近20×108t。
(3)河流的堆积作用 流水携带的碎屑物质,由于河床坡度和流量的减少,使流速变缓,或水中含砂量的增加(即G和Py的对比关系发生改变),遂引起搬运能力减弱,发生重而粗至轻而细的物质依次堆积的过程,称为河流堆积作用。
河流水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总是同时进行的。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河流地质作用的强度和性质可以各不相同。对一条河流来说,上游一般以侵蚀为主,下游则以堆积为主。如果新构造运动的沉降或海面上升,或河水量减少或泥砂物质增多,则在上游段也可转化为以堆积为主。所以,不能孤立地机械地划分侵蚀和堆积作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