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2 20: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3:44
如何把握思与行范文内容如下:
思不掩行,以行为重“三思而后行”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习语。然而,孔子却认为“再,斯可矣。”那么,思与行究竟应当如何把握?
我认为,当做到思不掩行,以行为重。
“思”,是对行事的动机、方式、效果、影响的考量与分析。“行”,则是指行事本身了。行前固然须思,其有诸多好处:学习计划的设置,让我们可以合理分配时间,提升效率;科学家的科学猜想,让科学探究走得更远;
对复杂时局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居安思危,更可以让*统筹安排有的放矢……但是,思绝不能掩行,也就是我们不能陷入孔子所不赞同的过分“三思”。因为思只是是行的准备,“再,斯可以”,是因为往往只有行才能带来答案。
以思掩行,过分“三思”,极易陷入思想的深潭,难以自拔。《丹柯》中,进入可怖森林的族,陷入谋求逃离森林之路的深思,不少人在困坐愁城中被瘴气杀死。
“你们不能用思想搬起一块石头!”丹柯一语点起众人,终是他带领众人重新振作,斩荆棘,暴风雨,才得到一条出路,度过困境。因此以思掩行,容易让人忘记行才是最改变现实的基础,削弱行的意志,我们就容易在“思”的困境之中迷失。
此外,唯有行方能收集我们用于思的“原材料”,否则思也只是一纸空谈。科学家提出大胆假设,相信自我的判断,是因为其假设的思考推断是建立在对大量科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数据的分析之上的;哲学家的富有哲理的理论警言,也不是坐在房间中凭空想出的,而是基于对社会、人群的长期观察乃至社会实验而产生的。
“行”是我们“思”的底气,没有了行,恐怕也就没有什么科学家、哲学家,只剩下空想家了。所以,思考需要行这一依托,只有踏踏实实的行才能为思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必要的“再思”是不可以省略的,但过分的“三思”,乃至于影响了“行”的“三思”则是不足取的。
在以现实与理想为两岸的人生激流之上,只有行动才是唯一的桥梁——克雷洛夫这样说。确实,面对思与行,我们大可以不必思来想去,过于踌躇,而应迈开步子,以行为重。如此,才能在思想的泥沼里,以果敢与勇毅为双足,踏出一片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