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念奴娇•昆仑》的诗和诗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36
我来回答
共7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15 22:16
出自《念奴娇昆仑》。
含义是说昆仑山上的积雪在夏天融化之后,造成河水泛滥,两岸的人们饱受洪灾之苦,这么多年的功过是非谁能正确的评价呢。
这首词里,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
当然,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19:24
近代*《念奴娇·昆仑》原文: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译文: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搅得寒入骨髓。夏天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如此高峻,也不要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5年。当时*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登上岷山峰顶,眼望皑皑蜿蜒的群山,联想当时深重的*,以无产阶级*家气魄,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盖世宏词。
名家点评
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侯外庐说:《念奴娇·昆仑》词语雄浑,气势磅礴。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而写成。既有现实巍峨、雄伟昆仑山的真实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飞起玉龙三百万”丰富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诗人以无产阶级*家的博*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主义社会远大理想。
诗词赏析
《念奴娇·昆仑》上阙描写昆仑山巍峨形象并评价它的功过,下阙展望未来,抒发改造旧世界,实现*主义的宏伟理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诗人以拟人化手法描绘昆仑山巍峨高大,绵亘千古的形象。“莽”字不但点活了昆仑崇山峻岭,而且增强了昆仑山的磅礴气势。此三句言其山之雄伟,言其山绵延无际,言其历史悠久。
诗人虽在写景,但景中抒情,情景交融。凌驾宇宙气魄,寥寥几笔从时空的角度,概括原始、粗犷、古荒昆仑全貌,勾勒一幅莽莽苍苍,气势雄浑的雪山图。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两句描写昆仑山雪景。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搅得满天寒气刺骨。诗人着力写昆仑之极寒。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这三句描写昆仑山水势。形象的描绘了昆仑山夏天积雪融化,江河洪水泛滥,使不少人葬身鱼腹,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深深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奇峰突起,诗人以议论方式发问,力拔千钧,引人深思。亘古以来,有谁评论过昆仑的功过是非?没有!只有囊括宇宙的无产阶级*家。诗人在词句中饱含着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和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强烈憎恨。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下阕诗人以高大的形象,豁达的胸怀回答上阙提出的问题。“而今”即现在,含有转折的意味,并引起下文。“我”即诗人自己,也是无产阶级的“大我”和伟大的人民力量的代表。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白话入词,这是*在古典诗词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历来主张和实践。此句与“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相呼应。
“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这几句显得多么从容不迫,显得大度和自信,诗人满怀信心,展望未来,抒发了无产阶级*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援世界民族主义* 的伟大理想。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最后二句带有预言性质的。在未来的世界,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民地位、生活没有差别,这既是诗人以无产阶级*家的身份,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又是理想中的社会。这理想是世界*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这是诗人反对帝国主义理论形象生动的体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20:42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赏析】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对于世界*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的经验以及*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因为我们知道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仑)出来帮忙了,诗人“横空出世”般的胜任了。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 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而诗人*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当然,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叫人惊异这个以流变不居著名的世界上,会有那样顽固的继承性;我也隐隐由此想到,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使人信服,而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任何时代,群众都没有从学理上了解过自己所信奉的理论。当然,词不是*学说的论文,它也不可能向我们介绍大同理想的细节,所以,通过昆仑这个意象传达的大同理想,其实还是个两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适合《礼记》那个本土的型号,也适合马克思那个舶来的型号。我们得参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给这个理想贴上特别的标签——这是文艺写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不可能天网恢恢的一个例子,同时也是读者具有理解主动性的一个例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22:17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赏析】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而诗人*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当然,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叫人惊异这个以流变不居著名的世界上,会有那样顽固的继承性;我也隐隐由此想到,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使人信服,而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任何时代,群众都没有从学理上了解过自己所信奉的理论。当然,词不是*学说的论文,它也不可能向我们介绍大同理想的细节,所以,通过昆仑这个意象传达的大同理想,其实还是个两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适合《礼记》那个本土的型号,也适合马克思那个舶来的型号。我们得参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给这个理想贴上特别的标签——这是文艺写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不可能天网恢恢的一个例子,同时也是读者具有理解主动性的一个例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00:08
近代*《念奴娇·昆仑》原文: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译文: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搅得寒入骨髓。夏天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如此高峻,也不要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02:16
*《念奴娇;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原注】,搅得周天寒澈。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原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
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
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念奴娇(词牌)∶念奴是唐朝天宝时歌女。
昆仑∶位于新疆于阗 河上源。从帕米尔高原 起,沿新疆*边界向东延伸,最
高峰公格尔山,海拔7719公尺,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
人或为鱼鳖∶《左传;昭公元年》,刘定公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玉龙三百万∶见【原注】。“前人”指宋张元。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李白
《大猎赋》∶“于是擢(zhou2)倚天之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04:41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