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0 04: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1:32
自从天地间诞生了人类,有了性别之分,男女之间的恩爱、是非曲直就从没停止过。但这些故事,大凡不是凡夫俗子,就是妖狐鬼怪之流,真正描写达官贵人甚至是帝王将相的,几乎没有,但也不能说绝对没有。其中,《清朝野史大观》上就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顺治帝因为一个女人的死,皇帝都不当了,出家做了和尚,最后,清皇室只能说顺治帝病死。 在中国古代社会,当皇帝可以说是所有男人的最高梦想。然而,这世上却有这么一个人,在已经做了很多年皇帝,也得到了皇帝应该有的一切的时候,他却腻烦继续坐龙椅,开始抛弃一切物质与荣耀,非要做一个光了头的只能吃斋念经、不许接近女色的和尚,这个人就是顺治帝。他的这一反常行为,被后世称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即“顺治出家”。 皇帝不做了,去当和尚,这件事听起来的确很新鲜,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在历史记载中,顺治帝出家当和尚这件事,还确有其事。 据记载,顺治帝信奉佛教已久。清皇室在关外时,藏传佛教就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顺治帝的生母孝庄皇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就深受佛教的熏陶,加之国事沉重繁忙、*气氛紧张,又恰逢年轻寡居,故此,孝庄皇后更需要依靠佛教信仰来解脱内心上的苦楚。她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在无意识中,也深深影响了幼年时期的顺治帝。另外,在宫中服务皇室人员的太监,也由于孤独和寂寞,大多都信奉佛教,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顺治帝。加之顺治帝的家庭生活并不是甜蜜和美的,为了找到一个精神寄托,所以他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据考证,最早记录顺治帝接触和尚的时间,是顺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1651年12月20日),地点是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的景忠山。那次出行,顺治帝不仅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佛教,还把作一名高僧当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顺治十四年(1657),在太监的安排下,顺治帝在北京的海会寺,与主持憨璞聪和尚见面交谈,应该说那次见面很是成功,相谈甚悦,令郁郁寡欢的顺治帝心花怒放。憨璞聪和尚高深的佛学造诣以及高雅的言谈举止,都深深地吸引了20岁的顺治帝。于是,顺治帝就想将憨璞聪和尚召进皇宫讲经说法。 憨璞聪和尚(1610—1666),清代临济宗高僧,字憨璞,福建延平顺昌人,俗姓连。15岁出家于天王寺,三年后剃发。25岁起游历四方,后在杭州太平寺修行佛法。顺治十三年(1656)五月,开始在北京城南的海会寺做主持。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八日圆寂,享年57岁,遗有《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 在皇宫的佛法参禅活动中,顺治帝的精神得到了寄托和极大的充实,于是,在兴奋欢喜之下,顺治帝赐憨璞聪和尚为“明觉禅师”封号。憨璞聪和尚见顺治帝对佛教如此痴迷和虔诚,就向其推荐了玉林L、木陈氲攘硗饧该高僧,其中,玉林L和尚在日后被尊为顺治帝本师。 玉林L和尚(1614—1675),又称玉林通L和尚、玉林通L禅师,法号通L,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江苏省江阴人,俗姓杨。他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名僧,任浙江湖州报恩寺主持。顺治十五年(1658)奉诏入京,在万善殿弘扬佛教*,授“大觉禅师”封号。未久,他留其弟子茆溪行森和尚在北京继续佛教弘法事业。翌年,进封“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 也许,这时候的顺治帝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对佛的真正虔诚,他突发奇想:自己也要有个正式的佛家弟子法号。 顺治十六年(1659),顺治帝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对佛的那颗仰慕已久的心,于是就请玉林L和尚为自己起法名。 玉林L和尚哪里敢做这种天下大不敬的事情?但这时候的顺治帝决心已下,固执地坚持,不仅声称这种做法是自愿的,而且还提出“要用些丑点的字眼”。 玉林L和尚被*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遵旨,写了10余个字,供顺治帝选择。顺治帝选择了“痴”字,认为只有这个字,才能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佛教的一片痴情真心。按照佛教中龙池祖法派行辈规则,号在前,名在后,普通只称名号,玉林L应称为玉林通L和尚。“通”是玉林L的行辈,而玉林L和尚的弟子均用“行”字,按照这种规则,顺治帝的法名被称为“行痴”,法号“痴道人”。自此,顺治帝在与玉林L和尚一起禅佛时,自称弟子福临;与玉林L弟子之间则称师兄师弟。玉林L和尚为了安抚顺治帝,则称他为“佛心天子”。为此,顺治帝还刻有 “尘隐道人”、“痴道人”、“懒翁”等称号的印章。 顺治十六年(1659),虽然顺治帝与僧侣之间的禅佛活动相当频繁,但作为九五之尊的顺治帝,当时其弟子身份还仅限于佛门。 佛法的教义、僧侣的禅佛,对顺治帝的影响的确很深,也许佛法的修身养性、戒骄戒躁法以及淡泊人世一切名利是非的观念,正好能填补性格焦躁、粗暴的顺治帝的空虚的内心,这也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柱。(猜谜语网//lishixin) 顺治帝信奉佛教如此痴迷,是有历史根源的,那是他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环境和心理、身体的需要。由此看来,顺治帝最终剃光头出家受戒,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顺治十七年(1660),对顺治帝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一个爱妃死了,顺治帝就哭死闹活地要陪伴而去,他的生母孝庄皇后也劝说无效;他最尊敬的保姆也来奉劝,依旧无济于事。结果,整个皇宫被闹了个底朝天。对于这样一个胡搅蛮缠的皇帝,又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孝庄皇后实在没有了办法,只好派很多人昼夜看守他,不让他自杀。或许是佛教的心法发挥了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之后,顺治帝也渐渐地冷静了下来。但看破了红尘的顺治帝,在心里下定了决心: 披缁山林,孑身修道,不再与俗人相混,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主意已定,顺治帝就开始了有预谋的准备,既然皇太后看得紧,不能随意出宫,那么顺治帝便想起了住在北京的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的茆溪森和尚。茆溪森和尚是玉林L和尚的弟子,在辈分上还是顺治帝的师兄。同年十月中旬,顺治帝终于把茆溪森和尚请进了西苑(今 *** ),*他为自己剃度,在万善殿履行了净发仪式,算是初步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和尚。 这次,顺治帝的决心是很大的:既然不能死,那我就出家当和尚。眼前的事实令孝庄皇后大为恼火,但又无可奈何。不过,作为大清国的一代女*家、女豪杰,孝庄皇后心生一计,想到了围魏救赵的办法。她派人找来了茆溪森和尚的老师,也就是顺治帝的本师玉林L和尚。当玉林L和尚匆匆赶到皇宫里,见到顺治帝果然成了光头和尚,震惊惶恐之下,得知是自己的徒弟茆溪森和尚给皇帝净的发。他不敢对顺治帝发怒,但对自己的徒弟却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取来干柴,当场要把茆溪森和尚烧死。遇到了皇帝当和尚的差事,茆溪森和尚真是倒霉透顶,这就应了那句话,茶壶煮饺子,一肚子苦话却倒不出来。顺治帝看着自己师兄,那么大岁数的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却因为为自己剃度就要被烧死,真的太残忍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顺治帝只得表示自己愿意蓄发还俗,不出家了,求玉林L和尚放过自己的师兄。玉林L和尚借坡下驴,孝庄皇后也是见好就收,放过了茆溪森和尚。 顺治帝*放弃了当和尚的想法,重新蓄发,且又听从玉林L和尚的建议,命选僧1500人,在阜成门外八里庄慈寿寺受菩萨戒。玉林L和尚也被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但顺治帝出家的念头还在,事后,他曾这样问玉林L和尚:佛祖释迦牟尼和禅祖达摩都是舍弃了王位出家的,我效仿他们不可以吗? 为了安稳顺治帝的胡思乱想之心,玉林L和尚以佛法禅师的身份,再次对顺治帝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当初,他们(是指佛祖释迦牟尼和禅祖达摩)是悟立佛禅,而现在从入世法的规律来看,这个时候则需要皇上在世间护持佛法正义,护持一切菩萨的寄身场所,所以还需要您继续做皇帝。 佛法无边,回头是岸。可以说,顺治帝的重新蓄发,不但拯救了他师兄的生命,也挽回了大清帝国的尊严。 传说故事的产生,往往是历史之谜的沃壤。对顺治帝出家这件事情,为什么人们这么感兴趣呢?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有些古怪,而且人们还认为在这件事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历史故事。进而,与顺治帝有关系的四大历史之谜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即顺治帝继位之谜、一代名妃身世之谜、顺治帝死亡之谜及顺治帝陵空穴之谜。 顺治帝的故事,既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给学者留下了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