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_大垄双行覆盖栽培技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0 13: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16:41
该技术就是在大垄上种2行玉米。大垄的垄距大小不一,多数在90―110厘米。也可以采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这是一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增产效果稳定、实用性强的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
1.1 品种生育期选择:根据本地自然状况、品种本身所需积温要求和栽培条件等因素,选用生育期适宜的优质、高产良种,把生育期130天的品种严格控制在第一积温带,120天的品种严格控制在第二积温带,第三积温带要以生育期110天的品种为主栽,杜绝越区种植,确保玉米成熟时有150℃的有效积温。
1.2 品种株型的选择
应用通透栽培需较其它栽培技术增加种植这密度,高肥密植技术路线,是目前公认的稳产、高产及高产再高产增效的有效途径,尤其在该技术当中应用效果更佳,选用紧凑型、半紧凑型或中矮秆等耐密品种是通透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2 耕整地
依据通透栽培的不同形式,按要求整地起成垄距为65cm(70cm)小垄或130cm(140cm)大垄。近年由于黑龙江省干旱严重,除自然因素影响外,耕层浅、储水量少也是加重旱象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按土壤耕作制的要求,按年限进行伏秋翻整地,耕深20-23cm,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翻后耙耢起垄*;对有耕翻基础的地块,可耙茬深松起垄或耙耢起垄并*。
3 适时播种
3.1 进行种精选和种子处理。去除毒变、瘪粒、破碎和遭受病虫危害的种子,选出大粒饱满整齐―致的种子。播种前5-7天进行晒种,将种子晾晒2-3天;晾晒后的种子,进行浸种催芽、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催芽可巧夺积温50-70℃,还可防止粉种,确保―次播种保全苗,促进早熟2-3天,增产5-7%,提高玉米品质。
3.2 播期应依据土壤温度、土壤墒情、品种特性等因素,并按先岗地,后洼地;先沙质壤,后粘重土壤的顺序进行适时播种。为充分利用有限的积温和土壤水分,确保―次播种达到全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适的早播是―项重要的栽培技术措施。播种的具体指标:在耕层5-10cm处的地温稳定通过6-7℃时播种。第一积温带:生育期间积温2700℃以上的地区,最适播期为4月15-25日;第二积温带:生育期间积温2500-2700℃的地区,最适播期为4月25日-5月1日;第三积温带:生育期间积温2300-2500℃的地区,最适播期为5月1日―5月5日;第四、第五积温带:育期间积温2300℃以下的地区,最适播期为5月5日―5月15日;播种可采取人工播种或机械播种。播深―般在3-6cm之间,但应依据土壤质地、墒情情况和种子的拱土能力等因素而定。在土壤帖重、墒情好、种子拱土能力差的条件下,应浅些,3―4cm即可;在土壤质地疏松、墒情不好、种子拱土能力强时,应深些,4-6cm即可。
4 合理密植
玉米通透栽培的种植密度可根据不同模式、不同品种、生产水平、地力等因素而定。总的原则是:间作比例大(玉为占的比例大,以下同),密度宜稀;间作例小,密度宜密;植株繁茂、高大品种宜稀;植株矮小、紧凑型品种宜密度;肥、水不充足、生产水平不高宜稀;肥、水充足、生产水平不高宜密;退积温带种植密度应适当增加。
5 科学施肥
要以有机肥为主导的思想,增加有机粪肥的投入水平,―般亩施优质有棚巴15-2.0立方米。要根据品种特性、栽培技术特点及玉米的需肥规律、土壤的供肥能力等,进行配方调整,以实现科学的配比。没有配方施肥条件的地方,应根据多年的施肥状况,适当调整肥料种类和数量。玉米产区生产中普遍存在少氮、富磷、严重缺钾及中微量元素匮缺的情况,因此,生产中应做到增氮、补钾、增施中微量元素。因个别儒要,如高温玉米生产可适当增加磷肥,高产地区或高淀粉玉米生产应补充钾肥,积极推广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做到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最佳结合。
为了提高产量,防止早衰,生产中适当提早进行追肥,并提倡二次追肥。同时,由于种植密度的增加,尤其是应用紧凑型品种,各时期的施肥量应进行适当调整,应该坚持“前轻后重”的原则,具体施肥方法及数量是:农肥,公顷施用有机质8%以上的22.5-30t结合整地撒施或条施夹肥。化肥、磷肥、公顷施五氧化二磷75-112kg,结合整地做底肥种肥施入。钾肥、公顷施氧化钾60-90kg,优质底肥或种肥,不能做秋施底肥。氮肥、公顷施纯氮100~150kg,其中30-40%做底肥或种肥,另60-70%做一次追肥,或20-25%做底肥或种肥,另7.5--80%做二次追肥。锌肥、土壤有效锌含量小于0.5mgkg土时,公顷施硫酸锌12-15kg,做种肥。
6 加强田管理
田间管理要依据玉米的生育特性,针对本省高寒冷凉、旱作农业的特点,坚持常年促进早熟思想,积极推广促早熟技术。如:铲前耥―犁,增加铲耥次数,搞好早间苗、早定苗、苗期深松、放秋垄、拿大草、占科扒皮晾晒、适期抢收等;应用好松、旋、耙等土壤耕作技术,充分利用天上水,保住地下墒;做好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工作,并及时准确预报,选择高效、低残留农药,选择高效、节药器械,实现节本、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