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教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0 14: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9:58
一、汉简行书
中国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早在北周时代就有人在居延地区发现过汉竹,北宋人也曾在今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
二、二王行书
东晋行书最具代表性,《兰亭序》现在版本很多,有多少保真的可能,有很多争议。但是王羲之的尺牍很多都带有行书的笔法,比如《丧乱贴》、《得示帖》,尽管《得示帖》有很多草书的笔法,但是行书的字居多。
其实这个时代,还有很多有名的书法家,比如《万岁通天贴》,那里面很多书家的行书,南朝时复制下来,流传到唐朝,把王氏法书进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又把他们双钩填墨保存,在没有照相技术之前,双钩填墨是最好的复制方法,叫做“下真迹一等”
王珣伯远帖
三希堂发帖:《快雪时晴贴》《 中秋贴》《伯远帖》,其中《伯远帖》用笔、结字的习惯和王羲之的风格有很大的传承关系,
除了王氏家族,还有谢氏家族,例如谢安
三、唐代
唐朝的时候,行书和楷书几乎同时从隶书演变而来,在王羲之时代没有受到楷书的影响,但是唐朝很明显,例如欧阳询的很多字帖,行书和楷书都有很多共同的特征。
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其中《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很多字都有楷书的特点,《争座位贴》亦是如此,学颜体可以把行书和楷书一起学。颜体的风格与二王没有很明显的关系,所以可以说颜是开辟自己风格的大家。
唐太宗的《温泉铭》(碑已不在)和《晋祠铭》,学二王,《书谱》也是学二王,李邕也是用行书的笔法写碑刻,这种风气开始影响到后代,如《李思训碑》、《麓山寺碑 》,开始用王羲之的字集合起来重新组合成字贴,如《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据说耗时18年,刻碑成书,存于西安碑林。同样的作品还有一个和尚叫大雅,碑的名称无存,叫“半截碑”,字形很传神,结字圆滑,还有一个《金刚经》也是学行书的好的范本。
四、五代
五代时间很短,著名书法家杨凝式,生于乱世,曾直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杨少师”,作品风格不同,《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跟颜真卿的行书风格有相似,有“颜杨”之称
五、宋代
蔡襄,字比较文雅,宋代人尚意,有自己风格的发挥,最具特色的苏东坡和米芾。《黄州寒食诗》更是自由潇洒,完全放开,通过这个作品,可以推想出当时书写的状态,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与苏轼齐名的就是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诗》贴都是中年旅行时写的,董其昌说这是米芾“最认真的字帖”如“狮子抓象”。米芾的大字作品《吴江舟中诗》,坐船的经历,遇风加船费的经过
黄庭坚以草书著称,行书也是很有个人特点,如《松风阁诗》
六、元朝
元朝以赵孟頫为主,受李邕影响很大,用行书的方式写楷书,如《胆巴碑》,《妙严寺》等,所以很灵活,很生动。
七、明朝
影响最大的是文征明,还有中后期的董其昌,晚期的徐渭,徐渭仕途不如意,风格很有特色,人生的机遇都会对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黄道周也是晚明的忠臣,正人君子的代表,倪元路,王铎亦是如此,被称“三株树”“三狂人”
八、清朝
清朝受贴学影响比较大,如刘墉,其实可以说是两个主流,一个是贴学,一个是碑学。从唐朝后隶书比较衰败,清开始学习碑刻比较多,清朝中期一个大官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贴论》
九、行书学习
学习行书,对书法的发展,各个朝代的碑帖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选择的临摹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名家,大致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书法作为艺术欣赏,差不多从明清开始,宋代包括以前,不管是二王还是宋代的尺牍信札,都是实用型的,即使是碑刻,也是为了宣扬碑刻的内容,在书写过程中,个人的习惯、审美的趣味需求表现出来。
1.学古
二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李邕、赵孟頫、董其昌、王铎、黄道周、何绍基,通过不同的书家,开阔自己的眼界和鉴赏能力,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2.行书法则
用笔:书写点画的方法,行书要流畅、稳健、有节奏感。
结字:自然,字要有势,有气息
章法:广义上讲,是包括款式,狭义上讲,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
经营位置“意匠惨淡经营中”,的确如此,章法布局包括一点一画、结字、行气、全篇布白、落款钤印以及装裱。
墨法:墨分五色,整体调节。
行书学古,”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学书漫漫路,与大家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