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鉴赏品析,1500字左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2 02:2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18:21
我听《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莫扎特的作品风格明朗,情感真挚,充满着对生活的乐观的眷恋与热爱,人们常赞为“永恒的阳光”,但悲惨的境遇也在一些作品投下悲苦忧郁的阴影。这首曲子既是如此。他在晚年(32岁)用六个星期创作了最后三部交响曲,堪称全部交响曲的三部杰作,其中包括这首。当时妻子患病没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天才作曲家正处在困窘悲愤的境遇中,但是本曲并不是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
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一般是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呈示部分为主部和副部,展开部是主部和副部主题的发展和升华,是乐曲最精彩的部分,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再现,主部主题基本是一样的而副部主题则在调式上有变化,有的乐曲有前奏和尾声。
交响曲一开头,就涌出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它用愁苦压抑的音调,三次叩击生活的大门,然后痛切地向上抬头,又不安地轻轻敲击下去。当音乐转为舒缓连绵时,一段沉浸于忧郁色彩中的旋律,倾吐了作曲家更深的伤感。
向副部主题过渡中,音乐显示出冲出痛苦的气势,却被网一样的中提琴和大提琴部紧紧缠绕,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在小提琴的轻微叹息中,双簧管奏出安谧的副部主题。那精细雕琢的音符显示了莫扎特乐观开朗的天性。
但是副部这点明快气息也没有持续下去,一声不和谐的音响,主部主题愈发紧张,它痛苦急促地到处撞击,不肯稳定与安宁。
发展部由有些变形的主部主题开始,演变成管乐与弦乐的对抗,主题在一个部分出现,另一部分就激动着急躁快速向上冲的动机,这两个动机交替出现,对抗交织着,迸发出动人魂魄的力量。在我听来,这部分是整个乐章的最*,也是最精彩之所在。
再现部重复着主部主题,而副部主题则由大调转为小调,原本就不多的明快气息也哀怨*了。
第一乐章在倍受生活折磨的痛苦气氛中结束。
第二乐章是柔和的行板乐章,第三乐章是略显沉重的小步舞曲,终曲乐章也在焦躁和不协和中开始发展并结束。
莫扎特运用充满伤感、阴晦色彩的g小调,来创作《第四十交响曲》,这不仅是他个人以及一些艺术家悲惨生涯的写照,也是那行将衰亡的封建社会的小小的缩影。作曲家在交响曲中,交织了哀怨凄怆的情绪、真挚温存的柔情和昂奋愤懑的抗争。这是不朽的杰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18:21
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莫扎特留给后人四十一部交响曲,其中最后三部作品(《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是作曲家在1788年夏天用六个星期时间写出的。在如此短暂期间,他能写出堪称自己全部交响曲创作中的三部杰作,人们一定会为作曲家设想出他所处的优裕条件和畅快的心境。但事实上莫扎特却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他的这个交响乐“三部曲”的。
当时,作曲家的妻子患病没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莫扎特在纸上写的,首先不是乐谱,而是乞援借债的信件——六月,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坚信您是我真正的朋友,也因为您了解我是个正直的人,我才不揣冒昧地向您倾吐心曲,并请您给以帮助。出于我喜欢坦率直言的习惯,我将开门见山、毫不忸怩作态地道出本意,如果您愿意尽朋友之谊,以适当的利息借给我两千盾,为期一至两年,那于我将是极大的恩惠!”
但友人读过这封并不“坦率直言”的信后,却仅仅送来二百盾。
正是在这样困窘悲愤的境遇中,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两个星期时间于1788年7月25日写成。这部交响曲充满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赤贫生活的直接反决,而是深深地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的全部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一位英国音乐理论家戴里克·柯克在童年时第一次听到这部交响曲时,失声叫道:“多么伤感的音乐啊!”交响曲一开头,就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它用愁苦压抑的音调,三次敲击着生活大门,然后痛切地一向上昂头,又用不安的节奏断续轻轻敲击下去。当音乐转为舒展连绵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旋律,倾吐出作曲家更深的伤感。有人认为,这个主题与莫扎特《费加罗婚礼》中的一段爱情咏叹调相似,但这个交响曲主题与青年人爱恋之中的那种又愉快、又不安的心情截然不同,它全然处在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思绪之中。它作为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奠定了音乐的悲凉基调。
在向副部主题过渡中,音乐显示出冲决痛苦网罗的气势。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在小提琴轻微叹息中,双簧管奏出一段安谧的旋律。它那精细雕琢的音符,闪现着莫扎特乐观开朗的夭性,就象作曲家传记中写的那样:处于赤贫中的作曲家出去一个下午,跑进家里,手里总拿着小包的糖和咖啡,喊着“哎,亲爱的妈妈,吃一点儿点心吧!”
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气息也没有持续下去。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乐章色彩骤变。主部主题六次转换调往愈益紧张;它游移于乐队各个角落,痛苦急促地到处撞击,不曾有一刻稳定与安宁。
第一乐章在倍受生活折磨的痛苦气氛中结束。
第二乐章是柔和的行板乐章。
这个乐章,速度由急促转向和缓,调性由g小调,转向降E大调。在感伤的第一乐章之后,这里浮现出明朗的色调。但这不过是一个缓解的间歇,一个暂时“向着生活的光明面去看”的沉思。
这个乐章由两个对比较小的主题构成。它们互为补充,映照出一线温柔亲切的光亮,就象是莫扎特那个既清苦,又时有温暖的家庭。当然,这两个主题中的断续节奏和个别音调,也为安祥的音乐投下一丝阴影:
第一主题第二主题
在这个乐章中,两个主题的基本音型(三十二分音符),成为音乐发展的动力。它在弦乐与木管乐中,闪烁着,浮动着,象是回荡在作曲家耳畔的絮语,为乐章涂涂上一层富于戏剧性的迷乱色彩。接着,木管组发生轻声叹息,迎来了两个主题的重现,使音乐再度回到行板乐章的明朗的基本情绪中来。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本来是流行于上层社会的宫廷舞曲,但在肩负生活重担的作曲家笔下,却也拖起沉重的步伐,奋击着,挣扎着,要摆脱痛苦的桎梏。乐章开始,乐队全奏出一支昂奋有力的音调。它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向上冲击,攀援到高音区的至高点,进发出痛切伤感的泪花。
在对比性的中段,g小调转向G大调,一串明亮的光线,顿使人们心境豁然开朗。但是,由于它夹在那个痛苦挣扎的“小步舞曲”中间,因此,尽管小提琴和木管唱出了柔婉的旋律,却仍浸透着淡淡的哀愁。待到激愤有力的小步舞曲主题再现时,我们仿佛看到作曲家在稍稍平稳的中段里,获得了片刻的安慰,舒展了一下愁眉,便又开始了新的抗争。重现的主题似乎增添了更大的动力。推动着音乐向终曲乐章走去。
第四乐章作为交响曲的终结,仍没有摆脱忧郁与伤感如果品,继这部作品之后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表现出莫扎特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赞美,那么,这部交响曲中作曲家以痛苦的笔调所抒发的,并不是对幸福、对生活的绝望,而是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期待和追求之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莫扎特的忧伤痛苦的情绪。因此,在小步舞曲和终曲乐章中,我们看到作曲家竭力调集音乐的伟力,继续向厄运冲击与抗争。
终曲乐章一开始,焦躁的第一主题,就以酷似小步舞曲的音调,在强弱悬殊的力度对比中直而冲来:
很快,这个主题就消失在弦乐不息奔流的音潮中。这汹涌的音响,象是莫扎特迈着急促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无畏前行,音乐中洋溢出作曲家不屈的奋进勇气。
但是,笨罩在g小调迷雾中的音乐主题所作的种种努力,似乎都不奏效。这时,从远方传来一曲哀伤的歌,象是对作曲家命运的担心和忧虑。它以弦乐平稳份进的音符作为背景,由小提琴轻巧吟出。精细的旋律,玲珑婉转,动人情怀:终曲乐章中的展开部充满不协和的音响。
第一主题愤懑地冲击着,不断转换调性,交汇出一片动荡的气氛。这种尖锐的音响效果,对于当时习惯在小音乐厅中听典雅交响曲的人们来说,显得格外刺耳和粗野。正是在莫扎特构造起这种反常的、不协和的音乐建筑中,我们强烈地感到一个不屈从于贵族王侯庇荫之下的正直艺术家心中所蕴聚的不满。
终曲结尾所显示的力度和气势,仿佛向人们表达:在苦痛的人生大运上,尽管跋涉艰难,却终会迎来喜悦、幸福的一天。一德国诗人舒巴尔特(C·D·Schubart)曾经指出,莫扎特“在g小调里觉察到由于希望没有实现而引起的懊丧、急促不安和痛苦他心情,以及受良心责备的阴暗情绪。”
作为一位被无情的黑暗社会过早吞噬了生命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运用充满感伤、阴晦色彩的g小调,来写作《第四十交响曲,这不仅是他个人以及当时一些艺术家悲惨生涯的写照。也是那行将衰亡的封建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作曲家把哀怨凄论的情绪、真挚温存的柔情与昂奋愤感的抗争交织在交响曲中,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对腐朽社会的种种伤感和不满。这种情感与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倾注的思潮很合节拍;因此,人们也常把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称为“维特”交响曲。
参考资料:http://yy.dgjyw.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