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以他人为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2 09: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1:58
正如一个人背负着自己的身体, 而对此重负一无所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 他却感觉到了重量。同理, 他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 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西。
因此, 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 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及其他的不好之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却像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它以为镜子里面的是另外一只狗, 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
挑剔别人缺点差错的人,其实在改进着自己。所以, 倾向和习惯于在私下默默留意和刻薄挑剔别人的外在行为、别人不论做过的或不曾做过的事情的人,也因此在改进和完善着自己。
因为这种人起码有足够的正义, 或者 足够的骄傲和虚荣心去避免做出他们经常如此严厉、苛刻批评的事情。
对于那些容忍别人的人来说, 相反的说法照样成立。 即“我们乞求自由, 同样也会施于别人这种自由”(贺拉斯语)。
圣经的福音书关于“只见别人眼中刺, 不见自己眼中梁”说了一段美妙的道德教诲。但是, 眼睛的本质就是往外看的,它并不能看到眼睛自身。
所以,注意和批评别人的缺点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不足的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
我们需要一面镜子去改善自己。
这一条规则同样适用于写作文体和风格 :对某种拙劣文体风格的新花样如果持赞赏而不是批评的态度,那么,这种愚蠢的文风就会被效仿。因此原因,每一呆笨、愚蠢的文风都能迅速在德国大行其道。德国人是很能容忍的,每个人都可注意到这一点。“我们乞求自由,同样,也会施与别人这种自由”,就成了德国人的格言。
据《旧唐书·魏徵传》,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徵病死。唐太宗很难过地流泪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正衣冠、可知兴替、可明得失的镜子实在宝贵,我们每个人真的需要这样一面镜子去提高和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