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把无人机充电模式转换输入文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3:21
一、无人机充电站
(1)无人机用无线供电装置在日本问世
从事无人机和遥控玩具业务的日本enRoute公司与电气通信设备厂商日本电业工作公司合作开发出了为无人机配备的电池提供无线供电的装置。
具体做法是让配备有受电装置的无人机,降落到集2.4GHz频带共式供电器、供电天线和整流天线于一体的供电“基座”上进行充电。将供电装置配备在UGV(无人地面车辆)上,使其移动到人无法进入的区域,就可以在特定地区进行供电。受电装置约30g,比电磁感应等使用的线圈重量轻,还可以配备到小型无人机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微波波段的共振耦合方式,供电时供受电耦合器间的对位自由度高。在横向错位在±10mm的范围内,传输效率达到80%以上。通过采用日本电业工作的整流天线技术,整流电路的RF-DC转换效率高达约70%以上。充电时间大约为60分钟。由于是非接触充电,因此防水性和防尘性高,可以防止火山地带细小微粒造成的充电不良以及降雨等引起的短路。适用于灾情调查、使用很多多旋翼飞行器的大范围区域监控等。
(2)德国柏林SkySense 公司无人机充电板
2015年5月12日,来自德国柏林的 SkySense 公司利用一款金属平板来代替运油机的作用,充电平板是镀金的底座,其表面是蜂巢结构,整个表面被分成了有规则的若干份,猜测是为提供不同电极(正负极)而采取的特殊结构。通过外接电源,充电平板可以为无人机提供100-240 V电源输入和一个10 A充电率。而无人机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造,需要将无人机中的充电触点通过与导线连接到落脚架,并在导线尽头安装一个镀金弹簧,这样无人机只要降落在充电平板上,通过与平面上的镀金弹簧触点接触,从而完成充电。
为了应对户外的多变天气,SkySense 充电板具有防水特点,并且团队在充电板上还设计了类似停机库遮蔽棚的 Droneport。当无人机充电时,Droneport 可以远程打开,完全覆盖无人机和充电板进行封闭保护。这种解决方案主要是针对外出作业的无人机,将无人机的降落—充电—起飞全过程独立实现,不需要有人在现场进行干预和辅助。
(3)中南大学学生姜植元研发自主续航无人机
中南大学学生姜植元发明的自主续航无人机在2015年获得了广泛关注,获1.2亿元注资。
该自主续航无人机并没有使用锂聚合物电池,而是用太阳能续航。而姜植元所研发的飞行器可以实时监测自身电量,当电量降低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会启动“寻找充电桩”模式获取充电桩位置,然后在充电桩的太阳能板上进行无线充电。姜植元及其团队认为无人机在我国用于航拍较多,而他们想让无人机应用在快递、电路巡检、测绘和边境巡逻等领域。透过这种太阳能充电桩模式,无人机不仅能执行边境巡逻的任务,而且成本更为低廉。
二、无人机空中充电或加油
Daniel Wilson是悉尼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人员,他发明出一种对接系统可以使无人机在半空中进行对接和补给。悉尼大学的研究团队花了数年时间来研发这项技术,这一对接系统允许无人机在空中对接时根据需求进行加油或充电。
这一系统能够成功运行的原理主要是依靠于高度协调的GPS、惯性运动传感器和两架无人机上载有的红外线技术——一架领航无人机和一架跟随无人机,两架无人机的燃油或电力传输还需要一根“加油”管。领航的无人机会拖着一个锥形的“加油”管,并向外传送着其搭载的传感器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跟随的无人机会试图紧跟着领航无人机,并飞行至准确的位置。一旦准备就绪,无人机就会用飞机头锥和“加油”管进行对接,最后完成空中加油或充电。想要准确完成对接阶段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因为这两架无人机和加*重量十分的轻,会不断的被风和湍流影响。因此在短期时间内,该系统可能更多的会给军用的大型无人机进行加油。
三、无人机导线充电
波士顿无人机制造商CyPhy Works发明可永不着陆的Parc无人机,可执行空中巡航任务。Parc无人机由一条“微丝”连接,既可以传输数据也可从外部发电机、车辆或其他设备获得电力,也就是说Parc无人机能在空中一直运作不着陆。但这种由“微丝”连接电源的结构也有明显的弊端,即无人机的飞行范围受到了*。
无人机导线充电技术在我国发展相较成熟,目前已经在实际应用。
四、无人机借力输电线路充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学生展示了一种可降落在输电线路上为自己充电的原型机系统。这一智能系统借助输电线路发出的磁场,为自己寻找最理想的充电地点。
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个原型机能降落在输电线上,为自己充电。它借助磁传感器寻找完美的着陆点,当飞机慢慢靠近输电线时,它将会扬起鼻子,以便借助夹子(通常安装轮子的地方)“栖息”在输电线上,从输电线上吸取电能。
无人机技术研究从未停止,随着各种技术研究的深入,无人机充电方式将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