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更多的人做慈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2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13
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有一对相似的词汇,时常被搞混,即“公益”和“慈善”。
你可能会问,不就是做好事么?这有啥不同?错了,这两个词无论从动机还是结果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一般在媒体上及生活中常见的“好人好事”,大多是慈善行为。所谓慈善,是帮助陷于困境的个体获得正常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即满足某个个体或组织的私益。无论是给失明老人送大米,还是给边远山村盖小学,都是慈善。慈善的动机,常常是资源充沛一方的怜悯、同情或不忍。而公益则指公共利益,并非针对某个个体或组织的私益。真正的公益行为,其结果是普惠的,无论富人穷人都应当因此受益。比如环境保护、改善*制度、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等。
不难发现,慈善通常是“一锤子买卖”,往往伴随着感性,受助者的惨状会激发更猛烈的捐助。而公益则充斥着理性的味道,是经过思考、讨论之后,用实际落地的解决方案方能执行的实务,需要长期化、日常化地操作。
那么我们分辨这两个词有什么用呢?
被策划的“中国式慈善”
2014年时,有媒体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娱乐公益节目煽情泛滥化,看与被看下的廉价感动》。该文直指当前媒体上泛滥的“公益节目”,用泪水将娱乐武装起来。
这种廉价的感动曾让王朔在接受采访时一度失落——“上世纪90年代,一件感人肺腑的事儿,全国人民都跟着哭;现在电视上动不动就哭,却一件感人肺腑的事儿都没有。”
如此策划出的“中国式慈善”一方连接着制造悲惨内容的媒体或机构,另一方则是被故事打动的富裕阶层。而被媒体精心炮制过的“感动内容”,也使得感动过于泛滥。
长此以往,不止是富裕阶层做慈善的心理门槛越来越高,那些没有被故事化呈现的穷苦者也依然得不到帮助,更不要提从制度或环境层面“授人以渔”了。甚至于某些时候,还有人会专门利用这种“需要泪点”的善心,以夸张甚至欺诈等方式骗取善款,这种案例想必大家也都有所听闻。
凡此种种,都让慈善在中国显得不那么纯粹,甚至有些时候,令人不忍细看。
并非捐钱才叫高尚
相比于常常以财物捐助为表现形式的慈善,公益则往往少被公众所具体感知。
公益,最大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即在整个活动中,不存在某个“单纯付出者”,而是所有参与者既共同投入财物以外的成本(如精力、时间),也共同收获了一起建设的公共利益。相比较于基于私人情感的私益捐助,基于公共利益的公益行为,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从实际利益考量来看,其高尚程度只能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14
可以通过社会媒体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在做慈善,例如:橙心慈善会的“百校计划”预计在大凉山上建设100所希望小学,乃至更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14
有这个想法很好,不过这个勉强不来,先自己做起来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