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7:47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1190年生于太原府忻州(今山西忻州),1257年去世,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元好问是个天才诗人,他8岁就会写诗。少年时代,他游学天下,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结交了许多诗酒朋友,一直怀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大志。20岁时,元好问已经名闻天下,当时的礼部尚书赵秉文见到他的诗歌后,非常赞赏,认为他是自唐朝杜甫以来最优秀的诗人。
元好问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金朝,金朝自从灭了北宋以后,就和南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作为上层统治者的女真贵族们满足于现状,既不防备南宋的北伐,也不注意北边蒙古人的进攻。1211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在克鲁伦河誓师南下,向金国发动了进攻。1213年,蒙古军队沿太行山南端行进,势如破竹,在攻破元好问的家乡忻州城时,发生了一场恶战。蒙古军进城以后,杀死了10万多人,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也死在这场战乱中。为逃避战乱,元好问带着家人到处流浪,最后在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境内)住下来。1218年,元好问又迁到河南嵩山下面的登封居住,他从这时起开始了诗歌理论研究和著述。
金哀宗大正八年(1231年),在战乱中元好问被任命为南阳县令。这年的8月,元好问被皇帝召进京城,任尚书都省掾,他又带着一家老小迁到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这时候,战争的形势越来越糟糕,成吉思汗的军队勇不可当。
成吉思汗下令:“蒙古大军一到,金军驻守军队必须投降,如敢于抵抗的话,就将全城的老百姓全部杀光,连妇女儿童都不饶。”这使得金朝的军民非常害怕,有些将士看到自己的城池守不住了,为了保全老百姓的生命,干脆开城投降。
1233年春天,金国汴京守将崔立开城投降,金国皇宫的后妃等500多人被杀,元好问也成了俘虏,被蒙古军队押到聊城(今山东聊城),关押了两年。
本来他已经痛不欲生了,后来他听说了金朝彻底灭亡的消息,反而决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1239年,元好问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忻州,专门从事著作活动。在他一生往后的岁月里,他编成了金朝的诗歌总集《中州集》,全书10卷,收录了金朝210多人的诗作;还编写了一本金末的史料书籍《壬辰杂编》,为后人编写金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
元好问一生写了许多诗歌,他的诗风格豪放、意境阔大,体现了北方的山河气象。从1211年蒙古进攻金国、金军节节败退之后,元好问的诗歌多描写战乱下祖国山河的破碎情况,大量地描写人民生活的痛苦,控诉战争的罪恶,也对当时上层统治者流露出了不满情绪。特别是元好问在从汴京被押往聊城的途中,写下了许多绝望悲哀的诗歌,其中有一首诗是描写当时蒙古军队押送俘虏的场面和被押送人的心情的:山无洞穴水无船,单骑驱人动数千。
直使今年留得在,更教何处过明年?
元好问还是个诗歌理论家。他在青年时代创作了30首《论诗》诗,用七言绝句诗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观点。他反对华而不实的诗风,提倡自然、清新的诗风,要求诗歌中要有一股豪迈的气概,还要描写出真情实感来。他自己的创作也正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他的诗以七言律诗、古诗写得较好。
元好问一生的著作非常丰富,今天留下来的诗歌有1300多首,还有历史著作、笔记、医学等十几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