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0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22:55
西北整体的经济发展没有沿海发达,“吊庄”有扶贫的意思,就是将贫穷地方的人转移到相对较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不论是环境和资源都相对充裕一些,有了先天较好的优势,人们自然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山海情》中刚开始便在动员大家去吊庄,目的就是想让贫穷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这条路是不是正确,因为没有经验和成果群众都不太相信。而且目前生活的地方也比较安逸,虽然穷,但是从小就这么苦,周围的环境又比较恶劣,出去再闯荡很多人没有这个勇气。
那么此等好事,当时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农民为啥还不顾意来呢?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宁夏人来说,有时还真不好意思说出口。
因为西海固山区,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素以“苦甲天下”而闻名。山区农民自解放后,就长年靠国家的返销粮、救济粮、救济款来度日。
由于当地水质含氟量超高,不但人畜无法饮用,就连庄稼也种不活。于是当地农民一般只种耐旱的农作物,如小米、土豆等等,当年春季种子撒下去,就企盼着雨什么时候下,如果侥幸碰上当年雨水好,贫瘠的土地还能打下来一点粮食,够全家人勉强吃饱。
可是十年九旱的西海固,根本无法实现农民兄弟的这一小小心愿,反而经常是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于是吃*的救济粮,就成了西海固农民的习惯。多年下来,农民兄弟的依赖性和惰性就越来越强,反正什么也不干,也能温饱肚子,那就躺在家里等救济吧。
更让人难以启齿的是,当时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此地更本无法执行。闲着也是闲着,越穷越生成为了山区农民的普遍现象。对于这一点,剧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当地每家五、六个孩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为了减少贫困,改变山区农民的旧有观念,自治区*从九十年代开始从西海固山区向银川平原移民“吊庄”。
可是长年的惰性使然,加之最初的吊庄工作基础不配套。从山区过来的几批吊庄移民,面对“风吹石头跑、沙子眯眼眼”的贺兰山东麓吊庄移民点,许多过来的农民吃不了“苦”,受不了“罪”,于是不顾一切地跑回老家去。
希望大家关注此剧,一方面欣赏剧中这些老戏骨的本色表演;一方面了解一下宁夏山区农民的渐进史,这样你会更加珍惜当下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0:13
“吊庄”的意思是迁移到别的村庄去生活,大家不愿意去是因为对新地方的未知和恐惧,以及中国传统的思乡情节。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1:48
由于棚膜等材料挡光,大棚内光照强度明显要比露地弱,一天之中,也只有中午透光率是比较强,其他时间都不行,如果棚膜上有灰尘,那么透光率更差棚架越高,靠近地面的光照越弱,同时,南北延伸的大棚,上午,下午大棚东西两侧的光照强度完全不同,上午东边强,下午西边强,而两侧光照强度差别则不大,而东西延伸大棚,全天两侧的光照强度差异就比较大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3:39
“吊庄”亦称吊庄移民扶贫,就是将贫穷地方的人转移到相对较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不论是环境和资源都相对充裕一些,有了先天较好的优势,人们自然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什么人们都不愿意去去呢?是因为:1、故土难舍,人们不愿意离开世世代代养育他们的故土,这里有他们的亲情,族亲的血缘关系。2、资金短缺,几乎身无分文的人们,无法建造房屋等基础没施等生活必需品。3、惰性使然,这里自解放以来,就依靠国家的返销粮、救济粮、救济款度日,看“老天爷”的脸色过日子,长此以往养成惰性。4、生育观念,“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重男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