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1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4 03:22
在中世纪的几百年间,“黑暗时代”里闪烁着的微弱光亮都来自于灯芯草蜡烛。人们收割灯芯草后晒干,剥去绿色外皮,取其木髓制成灯芯。把灯芯浸入家里厨房剩下的一些边角料油,最好是热乎乎的羊油,待灯芯将油吸干,一根灯芯草蜡烛就制成了。一根灯芯草蜡烛通常长30厘米,能持续燃烧15分钟左右。当地的手工艺者和铁匠制作出支架放置灯芯草蜡烛。现在许多支架都已经成为收藏品了。灯芯草蜡烛有一个有趣的特点:两头都能点燃。这个特点还演变成了一句谚语:蜡烛两头烧。比喻工作努力,废寝忘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4 03:22
在佛塔、佛像、经卷前燃灯,能获大功德,于佛教诸经典中之例甚多。如《施灯功德经》谓,信仰佛法僧,布施少许灯明,其所得之福报无限。又谓佛陀入灭后,以灯明布施塔寺,于此世可得三种净心;命终时,由于善心不失,可得三种智慧,死后则可生于三十三天。《法华经》卷六《药王品》于叙述药王菩萨之舍身布施故事中谓,燃一指乃至一足趾供养佛塔,胜过于用其他财宝之布施。《贤愚经》卷三亦言,贫女以至诚所献之一灯,永远不灭,王者所献之诸灯则已灭尽;此即所谓‘贫者一灯,长者万灯’,乃强调诚心之重要。又我国佛教必于佛堂或佛坛供灯明,即依诸经所说而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4 03:23
油灯。"瓦豆谓之登(镫)",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立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此后经青铜文化的洗礼,由于铸造技术的提高,油灯和其它器物一样,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油灯艺术的辉煌。从春秋至两汉,油灯的高度发展,已经脱离了实用的具体要求,它和其它器物一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折*社会*的规章法度。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河北平山三汲出土的战国银首人形灯和十五枝灯;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龙形灯;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长信宫灯、羊形灯和当户灯;广西梧州大塘出土的西汉羽人灯;江苏邗江甘泉山出土的牛形灯;湖南长沙发现的东汉卧人形吊灯;山西襄汾县出土的东汉雁鱼灯。
中国的灯具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分膏灯和烛灯,即后世所言的油灯和烛台;就功用而言,分实用灯(照明用)和礼仪灯(宗教仪式用);就形式而言,分座灯(台灯、壁灯和台壁两用灯)、行灯和座行两用灯。中国油灯和中国的技术文明以及造型艺术息息相关,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审美的时尚。为了消烟除尘,汉代的青铜灯加装了导烟管;为了节省燃料,宋代发明了夹瓷盏(省油灯);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气死猫);为了方便实用,明清时利用力学原理制造了台壁两用灯。在审美的领域,战国时期出现的人物形灯以及汉代出现的动物形灯,把一定的造型引入到灯具的设计中,使之增加了实用性之外的文化内涵,而尺度适宜、结构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无不包含了审美的意匠。明清之际的青花、粉彩,把绘画引入到装饰中,又切合了时代的风尚。和其它事物一样,油灯也有文野之分,有宫廷和民间之别。"短檠二尺便且光","长檠高张照珠翠",反映了地位和阶级的不同,那么朴实与繁华也就自然成为它们在审美上的区别。这种相互对照的关系,构成了中国油灯的两大体系,同样具有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