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4 09: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4:27
因为岳飞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找到了对付金兵最有效的办法。主要有两种办法。
一是以骑兵对抗骑兵。
金兵强横,所凭借的就是骑兵。而对付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骑兵对抗骑兵。其他一切办法,都是次等的选择。
岳飞从军十几年,与金兵、乱兵、匪寇厮杀十几年。骑兵,始终是岳飞最倚重的力量。也是他克敌制胜的根本。岳飞最喜欢的战术,也是猛冲猛打的骑兵突击战术。而对于列阵作战的步兵战术,岳飞完全不屑一顾。
宗泽曾对岳飞的骑兵战术表示担忧,说:“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你的勇气和智慧,即使是古代的良将也比不过你。但是你偏好野战,这不符合古代的兵法。你现在作为裨将可以这样,将来做了大将,这不是万全之计。)
岳飞回答:“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一段对话,实际上反映了宗泽对于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以步兵列堂堂之阵,正面硬扛的阶段,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面对机动灵活、迅疾如电的女真骑兵,只能是被动挨打。而岳飞对战争的理解,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所谓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就是要依靠骑兵突袭、诱敌、埋伏。
所以岳飞始终极为重视骑兵的建设。1126年,岳飞转战开封时,手下有骑兵300人。1128年,岳飞在汜水关大破金兵,手下有铁骑五百。1130年,岳飞收复建康,手下有骑兵300,步兵2000.之所以骑兵只有三百,可能是因为在一系列的战斗中,遭受了伤亡而得不到补充。在这些早期的战斗中,岳飞都是一马当先,亲自率领骑兵冲锋作战。可见其对骑兵的重视。而战斗的结果是战无不胜,更加坚定了岳飞对骑兵的青睐。
由于江南缺马,所以岳飞的骑兵数量一直很少。为了保持超强的战斗力,岳飞对自己的骑兵进行了严酷的训练。没有办法,数量不够,质量来凑。
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以后,其后四次北伐。1136年7月第二次北伐时,缴获战马一万多匹。1136年11月,第三次北伐,缴获战马3000匹。加上历年的苦心经营,岳飞建立起一支两万多人的骑兵部队。成为南宋各军中,唯一能与金兵进行大规模骑兵会战的铁军。这支部队,在第四次北伐的郾城大战、颍昌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成为击败金兵的绝对主力。
二是靠长*巨斧麻扎刀
这些都是步兵使用的长杆兵器,专门克制骑兵。
岳家军共有十万人,除了骑兵、水军,绝大部分还是步兵。这些人要对抗骑兵,最好的武器就是长*巨斧麻扎刀。郾城大战,岳飞命令岳家军步兵手持麻扎刀,迎战金兵。上砍敌头,下砍马腿,杀得金兵人人胆寒!
对于麻扎刀这种长杆兵器,几百年后的戚继光也是情有独钟。他在镇守九边的时候,面对蒙古骑兵的威胁,也坚决主张尽可能使用长杆兵器。戚继光发明的狼筅、苗刀等武器,都体现了这种装备思想。他还专门在自己的著作《练兵实纪》中加以论述:
譬如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彼,使彼器技未到我身,我举器先杀到他身上了。他应手而死,便有神技,只短我一寸,亦无用矣。是以我不损一人,而彼常应手便靡,此用众之法也。若用众只待见肉分胜负,未有不败者。何则用众有进无退,有胜无败,一步挪移不得。故必以万全万胜为术焉。兵谶云:“一寸长,一寸强”。此六字其秘诀乎。
简单翻译就是:敌人用什么兵器,我方必定要比敌人的兵器长。这样敌人的兵器还没有接触到我,我的兵器就先杀他。他就是武艺再高强,兵器比我短一寸,也没有用。这就是“一寸长、一寸强”。
三是靠严酷的训练和严酷的军法。
骑兵,北宋也有,而且很多。长*大刀巨斧,其他宋军也有,而且很多。为什么北宋会一败涂地,被金兵灭国,为什么其他宋军难以击败金兵?
根本原因还是训练松懈、军法不严。训练不严,导致士兵武艺不精、实质上只是普通民众,面对久经沙场的金兵,如何能胜?军法不严,导致士兵意志不坚,动辄溃逃。
所以,岳飞在这两面狠下功夫,苦练精兵。才有了铁打的岳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