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该死的过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4 07: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5:55
小袁是个单亲妈妈,她有一个16的岁儿子,她的丈夫在儿子12岁时因车祸去世了。
几年来,她在极度痛苦中不断的挣扎,几近抑郁。三年前,她通过朋友推荐来找老于求助,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现在的她已经走出心理阴霾,又重新回归到健康乐观的生活状态。
梳理整个过程,老于认为:小袁所经历的就是和“该死的过去”博弈并最终告别“该死的过去”的过程。作为一名助人者,老于也从中收获了许多智慧。
三年前,初见小袁时,她眉头紧锁,俊俏的脸庞上罕见笑容,忧伤的眼神中隐含着怨恨,发质干涩,皮肤暗黄,脚步沉重,坐姿拘谨,整个人被阴暗的情绪笼罩,痛苦与无助溢于言表。
她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口头禅——“该死的”或是“真该死”。例如:“我真该死!生了一个这么该死的孩子,害死了他爸爸!”
她老公的死,是因为孩子离家出走,她们夫妻俩在网吧找到孩子,并当众狠狠地打了孩子,孩子逃跑时,丈夫追赶,经过公路的时候,被疾驰的汽车撞倒,后来抢救无效,去世了。这件事一直压在她的心头,让她痛苦无比,她恨极了儿子,更恨极了自己。
她认为自己从小到大就是个扫把星,做什么都不行,生个孩子也没教育好,自己就是该死!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对她的管教很严厉,姐姐和弟弟都很优秀,自己总是被训斥最多的,父母认为她一无是处,生出来就是多余的。
她活在过去的阴影里,永远无法逃离,而且她似乎从未想过逃离,她认命了!她能来找老于,是因为听了朋友的建议,做最后的一次尝试。
从她悲伤消极的的状态中,老于似乎看到了一头被驯化的大象。在她的身上写满了“习得性无助”,她像极了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3P理论中所描述的状态。
所谓的3P是指三种负面情绪陷阱,分别是:自我化(Personalization)陷阱、普遍化(Pervasiveness)陷阱和永久化(Permanence)陷阱。
自我化陷阱是认为发生的所有不幸全都是自己的错,会出现严重的自责情绪;
普遍化陷阱是认为所发生的不幸会影响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认为自己就是什么也不行;
永久化陷阱是认为不幸和负面情绪会持续一辈子,而且会强化成固化认知。
经过分析,小袁对自己的消极负面认知源于她童年严厉的家教环境。于是,老于为她量身打造了一个《告别“该死的过去”计划书》,计划执行过程中,她虽有反复,但在老于的鼓励下,她很神奇地坚持下来了。
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值得分享:
1.告别“真该死”,迎接“好幸运”。
小袁的“该死的”和“真该死”的口头禅是消极固化认知的语言外显,用积极的语言习惯做置换会建立正向信念。
如:“真该死!这是谁扔的西瓜皮!差点儿踩到!”可以换成“真幸运!这么大一块西瓜皮,我愣是没踩到!真是好兆头!”
再如:“真该死!这个该死的孩子害死了他老爸!”可以换成“真幸运!虽然老公不在了,幸好还有孩子陪着我。我要好好照顾好自己和孩子,让老公放心!”
2.宽恕自己,宽恕他人。
小袁强烈的自责情绪是我们很多人在遇到不幸事件后的通常表现,这种情绪会让自己极度痛苦。因此学会宽恕,尤其是学会宽恕自己很重要。人无完人,许多事情也不是自己有意为之。经历过伤痛,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所有的不幸只不过是生活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提醒我们珍惜自己,珍惜他人。面对不幸,更应学会宽恕自己,宽恕他人。
3.拥抱美好,与快乐为伍。
小袁还表现出强烈的资格感缺失。她认为自己就不配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就不配高兴和快乐的活着!这也是许多人极易出现的状态,尤其是亲人遇到了不幸,去世了,就认为自己不应该再快乐了,也没有资格再快乐了。这是什么逻辑?追求美好和快乐是每个人活着的意义,离去的亲人也更希望我们开心的活着。生命本就短暂,本就脆弱,让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拥抱美好,并与快乐为伍吧!
好幸运!小袁终于战胜了“该死的过去”!
现在的她,总是把笑容挂在脸上,总是把“好幸运!”挂在嘴上,美丽的她也总是把最积极的自己展现给自己和他人。她爱分享,爱助人,爱生活。临近高考的儿子也在她的影响下变得积极乐观,*关系和谐而融洽。其实,真实持续的幸福本就在她的身边的!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激活自己积极正向的心理和情绪开关,就会永远和“该死的过去”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