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3 22: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9:32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 《论诗》中说:「 ”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如果诗离「 ”真处”咫尺之遥,为达到「 ”真处”,务要一字之易,那就非易不可。更换一字,或纠正一个误读,使之更为完美,达到「 ”真处”,原诗、词作者(或后人)称易者为「 ”一字之师”。 据宋代陶岳《五代史补》卷三记载:唐代僧人齐己喜欢写诗,在其《早梅》诗中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称赞诗的意境好,情致高,但有一字不妥:既然是早梅,就不可能数枝齐开,「 ”下若‘一’字则佳”。应为「 ”昨夜一枝开”。齐己听后,「 ”叩地膜拜”,称郑谷为「 ”一字之师”。 明代张岱在《夜航船》记载:萧楚读到诗人张咏诗句:「 ”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萧楚直言「 ”恨”字不妥,应为「 ”幸”字恰当。天下太平,家国祥和,这是「 ”幸”事,何「 ”恨”之有?张咏对萧楚之见,心悦诚服,遂改为「 ”独幸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 晚清沈葆桢在《咏月》诗中得妙句「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颇为得意。林则徐阅后,觉得美中不足,遂将下句中的「 ”必”字改为「 ”况”字。「 ”何况清辉满十分。”诗境顿显开阔,意味更加深长。 《诗刊》主编、诗人臧克家,1957年1月应约到毛*处做客,当谈及*《沁园春·雪》,词中「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时,臧认为「 ”腊”字不好讲,改为「 ”蜡”字,则贴切恰当,「 ”蜡象”与「 ”银蛇”,正好相对。 *** 欣然同意,说:「 ”那你就给我改过来吧。”称臧为「 ”一字师”。 *五老之一吴玉章1942年写过一首长诗:《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诗中云:「 ”纵横百余里,‘回乱’成荒地。”后来《红旗飘飘》编辑部要刊出这首诗。吴老在抄写时,服务员小张觉得「 ”回乱”不好,虽然加了引号,但把南泥湾变成荒地的原因归咎于 *** 起义,不妥。吴老一听,觉得很对。身边工作人员中,有人建议:将「 ”回乱”改为「 ”剿回”。「 ”‘剿回’成荒地。”(注)这样就明确指出了是封建统治者* *** 起义造成了土地荒芜,揭示了历史*。吴老谈及此事,不无感慨地说:「 ”他是我的一字师啊!” 从古至今,不仅流传着「 ”一字师”趣闻,也把「 ”半字师”的掌故传为佳话。所谓「 ”半字师”,是指在赋诗填词后,不是完全改动诗词赋中某一个字,而是对某一字或增笔,或减笔,使之成为另一字。 唐代诗人高适在僧房题诗:「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路过此处,将「 ”一”字增四笔为「 ”半”字,即为「 ”前村月落半江水”。因为钱塘江水是随着潮汐涨落的,月落时分,江水随潮而退,只剩半江水了。此时,把「 ”半江水”说成「 ”一江水”,不符合实际。后高适也发觉不妥,认为骆宾王改得好。后人称骆宾王为高适的「 ”半字师”。 清代一位善作诗的闺秀,诗作《咏兰菊》中云:「 ”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她因为喜欢南山的青翠颜色,故而把东边竹篱旁的菊花也特意染成蓝色了。文人龚炜嫌用「 ”别”字太硬,便抹去「 ”别”字右边的「 ”立刀”,使之成为「 ”另”字。「 ”东篱另染一枝花。”仅去掉字的半边,却尽显风流。 *** 1959年6月回故乡韶山,作《七律·到韶山》。原稿中首句「 ”别梦依稀哭逝川”。身边人员梅白看后,建议*将「 ”哭”字,改为「 ”咒”字。「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哭”、「 ”咒”两字,仅变动了字的下半部分。稍作改动,整篇诗意较前却更为深刻,气势亦更为宏大。毛*连声称赞:「 ”改得好,改得好!”称梅白为「 ”半字师”。 总之,「 ”一字师”也好、「 ”半字师”也罢,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一字之易,点石成金,达到「 ”真处”,使诗词的才思、意义、神韵、境界有了不同的变化、交集和升华,从而使佳作进一步提升为精品。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诚属不易。 注:南泥湾一带,原是 *** 人民居住的地方。1866年西北 *** 人民为反抗清朝的封建压迫,举行起义。1869年清廷派左宗棠率兵*,大肆烧杀,南泥湾一带遂成为荒芜之地。 作者:王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