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如何去库存,增强粮食安全持续性和稳定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5:3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3:10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库存消费比,17%至18%是粮食安全警戒线,超过或者低于这个警戒线,都属于不安全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还没有完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从长期的粮食供需情况看,我国粮食的库存消费比保持在50%比较适宜,甚至还可以再高一点。这样库存水平即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对用粮的需求,同时对*市场保持合理价格水平,兼顾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用粮企业各方利益,回旋余地也比较大。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这一水平。
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价由市场定,市场有了活力,就会带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市场价格,农业生产者便会在合理利润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扶持的导向,以及市场需求来调整和安排农业种植结构。农业部去年11月份出台文件,调整“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结构,首先从东北做起。从目前情况看,以后随着市场定价,农民会自己选择种植大豆还是种植玉米。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能对粮食去库存起到促进作用。但有几个问题需要厘清:第一,调整种植结构,调的是产量或者是面积,不是产能,因为生产能力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第二,调减产量,要在调减种植面积的同时适当调减单产。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要按照供求结构的变化来安排生产,安排种植结构。种植成本上去了,收益下来了,种植面积逐渐就减下来了。第三,农业*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需要加强*引导。第四,做好农产品贸易调节。目前,我国粮食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出现结构性短缺,肉制品、蛋奶产品和奶粉等农产品仍然满足不了需求,棉花、糖还需要大量进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3:10
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和地方*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基本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受餐饮业等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国内米面油消费总体偏弱。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3月23日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增长0.1%、下降0.2%、增长0.4%、增长1.3%。面粉、早籼米、中晚籼米、粳米出厂价格比春节前下降0.4%、增长0.6%、增长0.5%、增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