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这个词最早是哪出现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5:1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14
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道德
读音:[ dào dé ]
释义: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出处:《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白话译文:我听说仁义兴起时,道德也会昌盛起来,道德昌盛起来,*也会圣明,*圣明百姓就会安康。
扩展资料
道德的近义词:德行、品德
一、德行
读音:[ dé xing ]
释义:道德和品行。
出处:巴金 《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二、品德
读音:[ pǐn dé ]
释义:品质道德。
出处: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14
老子:《道德经》
不过不是作为词出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14
词源 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见彩图)。《老子》一书中有“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命题。在《荀子·劝学》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中国古代的道德概念,即包含道德规范,也包含个人品性修养之义。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文moralis,该词的复数mores指风俗习惯,单数mos指个人性格、品性。
起源和发展 关于道德的起源一直是伦理思想家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有两种典型的道德起源论。
神意说 历史上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或天的意旨,上帝或天指示“圣人”、帝王或教主制订行为规范,人们遵行神的意旨就能得福,不遵行神的意旨就会受到上帝或天的惩罚。中国汉朝的董仲舒认为天人相通,指出,“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的有神论者和神学家认为上帝创造世界,道德是由上帝启示,由圣徒传达的“诫律”,因而道德诫律的本质,也就是“神”的立法或意旨。
人性说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性”自身。这种说法中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①道德是人生来即有的同情心、道德感或先验的能辨善恶的理性。中国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主张道德源于性善,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宋明理学家仍然继续从人的先天的 “心”、“性”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在西方持类似观点的如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认为,人生来有一种纯粹的道德意识,即“善良意志”,这种先验的“理性”和“意志”就是道德的根源。②道德起源于人的感觉和*。这种主张认为,人生而有趋乐避苦的天性,使人感觉到快乐的行为就是善的,感觉到痛苦的行为就是恶的。中国宋代的陈亮提出人生而有欲,喜、怒、哀、乐、爱、恶,“六者得其正则为道,失其正则为欲”。明清之际的戴震更明确地主张道德起源于人的*和趋利避害之天性。西方近代唯物主义思想家T.霍布斯、C.A.爱尔维修和L.费尔巴哈等人也都持相似的观点,认为道德就是人自然本性的表现。在伦理思想史上,无论认为道德来源于神的意旨,还是认为来源于人性自身,都把道德看作是超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并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道德的真正起源,认为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它受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道德是具体的和发展变化的,每一时代的人们,包括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的成员,都依据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关系形成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是一种具体的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道德历史类型。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极低,人们不得不在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制中生活,自然形成了一种分工协作的氏族社会关系。在人们的思想上也自发地形成了一种平等、互助和每个氏族成员对氏族整体的职责等风俗习惯,并逐渐成为维护氏族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行为规范。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或行为规范,实际上就是原始社会道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对立的阶级,原始*制社会被奴隶制社会所代替,原始社会的道德随之被否定。从此,统一的社会共同道德便*为阶级道德,维护奴隶制社会关系的道德,成为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在实现了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的经济关系变革之后,以等级服从为核心的封建道德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由于商品生产和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社会变革,在社会道德方面,也引起了相应的改变,资产阶级从其自身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并在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体系,取代封建道德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在私有制社会里,出现了与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道德相对立的奴隶阶级的道德、无产阶级的道德以及其他劳动阶级的道德。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义道德,必然代替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德,它将随着社会主义向*主义的迈进,逐渐成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形式。
参考资料:http://www.wiki.cn/wiki/%E9%81%93%E5%BE%B7